人生如棋,識局者生,破局者存,掌局者贏。
1+1=1;1+2=1;3+4=1;5+7=1;6+18=1;
當你看到這組等式,大腦的直覺會瞬間告訴你:這根本不可能。
但如果你在每個數(shù)字的后面加上單位,就變成了如下等式:
這樣一來,這組等式就完全成立。
自媒體作家良大師說過:“所謂破局,簡單點說,就是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
當直覺讓我們走入某個困境,只有打破現(xiàn)有的局,才能看到更大的世界。
不喜歡這個專業(yè),可又沒勇氣轉(zhuǎn)專業(yè);
想辭職,但又怕下份工作還不如現(xiàn)在這個;
想學習提升自己,卻發(fā)現(xiàn)自己根本沒有整塊的時間。
想得多,做得少,總被理想和現(xiàn)實之間的差距消耗著。
一個女生,她本科學的是會計,而她不喜歡會計,喜歡設計,問他該怎么辦。
他說:“那你就休學一年,重新考一個設計類的本科。”
女生說:“那不行啊,我都已經(jīng)20歲了,再復讀一年,重考一次本科,讀出來畢業(yè)都25了,女生25歲才本科畢業(yè),找工作談戀愛都沒有優(yōu)勢了。”
他說:“那你就先完成會計的本科,再考個設計類研究生。”
女生又說:“那不行啊,研究生高不成低不就,最難找工作了,現(xiàn)在研究生競爭力還不如本科生呢。”
于是,他就建議女生利用課余時間接一些設計的活兒,把會計先混畢業(yè),然后再用設計就業(yè)。
女生繼續(xù)反駁:“那不行啊,我想去一個穩(wěn)定一點的大公司,大公司都很看重第一學歷的,我這專業(yè)不對口,到那兒肯定就被篩掉了。”
這就是死循環(huán),是一個又一個的局,這些局讓她永遠不敢邁出下一步。
美國精神分析學家卡倫·霍妮在《我們內(nèi)心的沖突》一書中提到:
“我們愈是正視自己的沖突,并尋求解決的方法,我們就愈能獲得更多內(nèi)心的自由。”
然而,破不了局的人,會把時間都花在跟自己的內(nèi)耗中。
你在自我內(nèi)耗上多花一分鐘,就少一分鐘去解決問題。
哲學家叔本華說:“世界上最大的監(jiān)獄,是人的思維意識。”
十幾年前,吳曉波聯(lián)合央視,計劃拍《激蕩三十年》的紀錄片。
央視把還在經(jīng)濟頻道做制片人的羅振宇派來做策劃。
當時節(jié)目組要對《激蕩三十年》中的30位人物進行采訪,但是發(fā)現(xiàn)根本約不到幾個,整個團隊陷入到絕望之中。
這時候,羅振宇說:
比如,張瑞敏不是砸冰箱嗎,我們不采訪他本人,而是把報道他砸冰箱的第一個記者找過來。”
后來,節(jié)目組馬上行動,兩個多月里,找到了300多個與當事人相關的邊緣人物,進行集中式訪談。
《激蕩三十年》書中的知名人物一位也沒有出現(xiàn),但是卻拍得很成功,抱回了該年度幾乎所有的紀錄片大獎。
在面對無法采訪到當事人的困境時,羅振宇沒有一直把自己困在“采訪當事人”這個死局里,而是走出這個局,選擇采訪旁觀者。
“學歷是銅牌,能力是銀牌,人際關系是金牌,而思考能力才是王牌。”
無論做什么事,固守慣性思維,一路直撞南墻,往往吃力不討好。
只有隨勢而變,學會換一個角度去看待問題,面對困局方可游刃有余。
一位作家曾說:“人和人命運的主要不同,在于思考力的差距。”
在電視劇《雞毛飛上天》中,有一個片段,讓人印象深刻:
陳江河還沒有開啟創(chuàng)業(yè)之路時,洛玉珠就已憑借自己的勤奮和獨到的眼光,成為首屈一指的“襪子大王”。
看著洛玉珠火熱的生意,大家伙心動了,紛紛央求陳江河也帶他們找到襪子廠,想要與洛玉珠分一杯羹。
陳江河卻給大家提供了另一條賺錢的門路——賣豬皮手套。
后來陳江河說:
正如《躍遷》中的那段話:
“高手并不是能力比我們強、智商比我們高、定力比我們好。只是因為他們思考比我們深、見識比我們廣,他們看到了更大的系統(tǒng)。”
所謂“不破不立”,懂得打破常規(guī)去思考的人,才能成為不同尋常的人。
成長就像升級打怪,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要面對的困局。
你只有打破了現(xiàn)有的局,才能邁出下一步。
那如何打破現(xiàn)有的局呢?下面有四個建議。
兩個和尚分粥,負責分粥的和尚,當然想給自己多分一些,而另一個人當然不答應。
最有效的解決方案是讓一個和尚分粥,另一個和尚選粥。
為了不吃虧,分粥的和尚,只能把兩碗粥分得盡量一樣多。
關于破局,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把時間這個維度納入考量。
如果你學習一項技能,可以先試著給自己制定更長遠的目標,一步步拆分目標,一步步精進。
如果你選擇一份工作,就多考慮這家公司的發(fā)展前景,而不是只看眼前的薪資待遇。
如果你做一項投資,不妨從更長的周期去考量這項投資的回報和收益。
只有擁有時間思維,從更長的時間上來考量不同的選擇,才能做出更明智的選擇,給自己更多的信心和動力。
當畫面翻轉(zhuǎn),從側(cè)面圖能很明顯地看出,這是一張凹進去的臉。
認知學家解釋:“這是因為我們從來沒有見過凹進去的臉,因此頭腦中不能形成凹進去的臉譜。”
認知水平低的人,他腦海中的構(gòu)念就會趨向單一,因而做出來的決策就很狹窄。
認知水平高的人,腦海中的構(gòu)念就會更多元,因此決策會更靈活。
▽
有句話說:“人生如棋,識局者生,破局者存,掌局者贏。”
從今天起,不斷升級思維,勇于突破自己的邊界,這世間就沒有能困住你的局。
本文轉(zhuǎn)自于 洞見
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才匯云網(wǎng)”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