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體制不暢通、市場機制不完善、支持體系不健全,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整體效率極低
一份審計工作報告折射高??萍汲晒D化之尷尬:廣西一高校累計獲得財政投入科研經費上億元,實施科研項目超過850個,卻沒有任何一項科技成果成功向市場轉化。
近日,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審計廳廳長羅海山在自治區(qū)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上作了《關于2022年度自治區(qū)本級預算執(zhí)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下稱“報告”),披露了廣西在科教振興資金審計方面的相關情況。
報告稱,廣西審計廳對9所區(qū)管高校2020—2022年度財政補助高校專項資金管理使用情況開展審計,發(fā)現了包括高??萍汲晒袌鲛D化率低、高??萍柬椖苛㈨椌劢怪攸c不夠突出、科研項目結余資金閑置等主要問題。
其中,一所高校累計獲得財政投入科研經費1.79億元,實施科研項目702個,僅有5個項目成果實現市場轉化,占比0.71%;一所高校累計獲得財政投入科研經費1.31億元,實施科研項目862個,實現成果轉化0個。
此外,四所高??蒲许椖抠Y金凈結余6682.28萬元長期閑置未及時盤活,兩所高校22個科研項目脫離實際需求編制科研項目經費預算,預算與實際支出偏差最高達到69.24%,造成914.02萬元資金閑置。
所謂科技成果轉化,即將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fā)所產生的具有實用價值的成果,進行后續(xù)試驗、開發(fā)、應用、推廣,直至形成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產品,發(fā)展新產業(yè)。高校、尤其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是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策源地,也在科技成果從大學轉移到企業(yè)、市場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顯然,轉化率并非、也不應該是衡量科研投入的唯一指標,“0轉化率”亦不代表相關項目沒有任何成果產出。但高校“低轉化率”現象普遍,并非積極信號——據國家知識產權局《2022年中國專利調查報告》,中國高校發(fā)明專利實施率為16.9%,其中產業(yè)化率僅為3.9%;相對而言,企業(yè)發(fā)明專利產業(yè)化率為48.1%。大量專利僅僅為考核、職稱等濫竽充數,部分具有轉化價值的“潛力股”專利,卻常“堵”在高校里。
作為對比,據中國人民大學理工學科建設處沈健撰文測算,基于PatSnap數據庫2008年到2017年的十年數據,國內高校成果轉化率約為6%,而美國高校的成果轉化率在2000年后基本穩(wěn)定并整體趨于50%。
科技成果為何難出象牙臺?科研體制不暢通、市場機制不完善、支持體系不健全,讓國內高??萍汲晒D化整體效率極低。
“中國高校擁有的專利數量約是美國高校的30倍,但高校從事知識產權和成果轉化管理的人員數量僅為美國高校的1/10。”中國技術交易所孫蕓、華北電力大學金海燕曾撰文提及。據財新記者了解,不少研究所有數百名科技人員,卻往往只有3—5人負責技術轉移,且負責人大多為行政人員,缺乏專業(yè)知識和商科背景。
“國有資產增值保值”問題,是長期困擾中國高??萍汲晒D化的制度性瓶頸。高校是事業(yè)單位,而科技成果屬“國有無形資產”,同時受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和事業(yè)單位國有資產系列管理規(guī)定兩套規(guī)定的約束。“《轉化法》是允許高校自主轉讓、許可專利,但由于事業(yè)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條例的限制,許多高校領導,對風險有很多顧慮。比如一個專利評估價是10萬塊,只賣了5萬塊,算不算國有資產流失,會不會被追責?都有這樣的擔心。”一名長期聚焦知識產權與公共管理交叉研究的學者曾告訴財新。
此前,為了避免國有資產管理風險,少數高校不得已“出奇招”:2019年,上海交通大學將“智能手術系統(tǒng)”科技成果以“1元名義價格”,按70%比例向上海交大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徐凱教授團隊轉讓;1元專利,便是為了規(guī)避“國有資產流失”。而更多的高校為了規(guī)避風險,寧可少轉、不轉: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副所長吳壽仁曾撰文舉例,有的大學規(guī)定,專利權轉讓費每件不得低于10萬元,也有規(guī)定以科技成果作價投資的,作價金額不得低于1000萬元;門檻過高,讓大量專利“堵”在校內。
“指揮棒”則是另一重隱形制約。2018年,工科背景的楊衍(化名)留美歸國,進入東部一所“雙一流”大學。他此前告訴財新,盡管國內風氣開放不少,中外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環(huán)境依然存在巨大差異——在國外,教師若有意將某項科技成果商業(yè)化,可與學校協定排他性使用或買斷,專利在學校、教師和企業(yè)間的流動更加自由;而在中國,高校教師做轉化,“更多相當于學校的集體行為”,手續(xù)繁雜,“條條框框的規(guī)矩很多”。
“現在國內實施Tenure制,獲得長期教職之前,高校老師還是更看重發(fā)論文、接項目、評職稱。”楊衍直言。“科創(chuàng)”的氛圍在大學依然淡薄,許多教師定課題時,往往并不特別看重技術現實的轉化或應用前景;即使申請專利,目的也大多是結題驗收、職稱評定等,高校研究與市場需求間無形的壁壘仍存。
前述廣西審計報告也折射“刷論文、刷項目”問題:三所高校實施科研項目2075個,其中預算經費10萬元以下的論文型科研小課題項目多達811個,占比近四成。
亦有聲音呼吁,中國科技成果轉化整體還是國家導向而非市場導向的,還沒有真正做到讓市場篩選,在市場中轉化技術。
2022年10月,科技部印發(fā)《“十四五”技術要素市場專項規(guī)劃》。提出擴大高校院所科技成果管理自主權。推進科研院所改革,加快建立現代科研院所管理制度,推進應用技術研發(fā)類科研院所市場化、企業(yè)化發(fā)展。探索建立高校院所職務科技成果區(qū)別于現行國有資產的管理制度,開展高校院所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改革試點,推動高校院所科技成果管理從“行政控制資產”向“市場配置資源”的轉變。
本文轉自于 財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