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的差距,從童年的習慣就注定了
每年高考,都會有一些自強不息、用讀書改變命運的考生走進我們的視野。
今年安徽有一位考生叫周桐,從小就是學霸,2019年,讀高二的周桐獲得中科院少年班選拔資格。
為了填表,他需要去拍證件照,沒想到在外出途中,被一輛渣土車撞到,左小腿受傷嚴重,只能忍痛截肢。
在醫(yī)院的7個月里,周桐前后做了8次大手術。
但是,一場意外沒有擊垮周桐學習的熱情,他躺在病床上自學,努力康復,一出院就回到了學校繼續(xù)讀書。
今年,他參加了清華大學自強計劃招生,高考考出了684分、全省171名的好成績。清華招生組的老師說,這樣的成績,沒有太大意外就可以等錄取通知書了。
每每看到這樣的勵志故事,都會有很多家長感嘆:這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現(xiàn)實條件已經(jīng)那么差了,依然在堅持學習,而很多順風順水、各方面條件都很優(yōu)越的孩子,卻要人不斷地催促、逼迫,才肯放下手機看一會兒書。
自律和不自律差距,在孩子身上就有了明顯的體現(xiàn)。
什么決定了一個孩子能不能做到自律呢?
今年另一位考生王威,給我們一些啟發(fā)。
王威是一位26歲的外賣小哥,考出了623分、湖北省理科1300名的成績。
拿到成績后,沒有歡天喜地地慶祝,而是繼續(xù)淡定地去送外賣了。
王威說,自己是一個反面教材。
原來,早在2013年,他就以590分的成績考進了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食品工程和科學專業(yè)。
本以為十年苦讀終于熬出了頭,可誰知道到北京讀書后,他陷入了巨大的心理落差。
在過去的環(huán)境里,他是學霸、是同學眼中“別人家的孩子”,可是到了北京,他發(fā)現(xiàn)自己無論是成績還是視野,都比身邊人差得遠。食品工程和科學專業(yè),也不是自己想學的。
迷茫的他,開始熱衷于打游戲。
就這樣虛度了四年,大學快畢業(yè)時,他發(fā)現(xiàn)自己掛了很多科,根本畢不了業(yè),不得不退學。
退學后的幾年,王威開始了打工生涯,去年6月開始送外賣。
生活的打磨,讓他越發(fā)認識到,學習對于自己來說,究竟意味著什么。
于是,去年10月,他選擇重新復讀、參加高考。
正因如此,拿到成績的王威,心靜如水,他要繼續(xù)送外賣給自己掙學費。
從小到大,我們很自然地被要求做個懂事的孩子、上進的孩子,也自然而然地把考好成績當做最重要的事。
可是很少有人會告訴孩子,你為什么要學習、為什么要自律?
常常聽到父母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你學習是為我學嗎?是為了你自己。
可是為了自己的什么?在一個人還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的時候,他依賴于父母的管控,也很難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
他必須經(jīng)過一些生活的歷練和正確的引導,才懂得自律不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老師的要求,而是為了活出自己人生的意愿。
為人父母,最重要的是引導孩子學會獨立思考,獨立決斷,為自己負責。
但是在競爭激烈、父母普遍非常焦慮的今天,成年人不斷將自己對孩子的期待轉化成壓力,最終施加在孩子身上,孩子被越來越嚴格地控制,逐漸喪失了自我成長的期待,更缺乏內在驅動力。
怎樣讓孩子成為一個有自我驅動的自律者,自覺自愿地學習,而不是在管控下學習?
《自驅型成長》一書,作者包括臨床神經(jīng)心理學家威廉·斯蒂克斯魯?shù)潞图彝ポo導企業(yè)的創(chuàng)始人奈德·約翰遜,他們將青少年腦發(fā)展、壓力作用機制等神經(jīng)心理學的研究,和上千個真實的案例相結合,教你如何讓孩子走上自律、自控、自主的成功道路。
每一個孩子天生就是不一樣的,作者提出一個全新的對孩子的分類:
無憂無慮、隨遇而安的,是“蒲公英兒童”,這類孩子能承受的比較高的壓力;
另一類是敏感的“蘭花兒童”,他們只有在平和而精心的養(yǎng)育環(huán)境下才能蓬勃發(fā)展。
而焦慮的父母也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直升機父母,他們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的上空,時時刻刻監(jiān)控孩子的一舉一動。
另一種是掃雪機父母,他們生怕孩子遭遇挫折,盡力把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困難障礙全部移除。
而這兩種焦慮的父母帶來最直接的問題是:在解決孩子的問題時,父母比孩子還要緊張、用力。
如此一來,孩子就逐漸失去了對自己人生的控制感。
最好的成長是自我成長,最好的控制是自我控制。
就像這本書中所說:所有健康的自我激勵,其實都根植于控制感、勝任感或自主感。
所謂控制感,是一種我們可以通過自身努力引導生活進程的信念;
勝任感是我們相信能把事情做好;
自主感則是我們需要感受到自己的行為是自己選擇的,而不是由某些外部來源強加的。
小時候,我們習慣“胡蘿卜加大棒”的教育方式,做得好就有獎勵,做不好就被懲罰,這其實是外在動機策略,也就是外界強加給我們的價值和目標,而不是我們內在的自我激勵。
常聽家長們抱怨,我們小時候放學就去撒野,沒有補習班、興趣班,作業(yè)只有一點點,為什么今天的父母和孩子都這么累?
過去,父母到高中才開始關心孩子能不能考上大學,而現(xiàn)在的父母,從進什么幼兒園、小學就開始焦慮。
但無論在任何環(huán)境和競爭壓力下,只有懂得為自己而學的孩子,才能做到自律。
自律最強調的,是自己聽自己的話,自己守自己的規(guī)矩。
《自驅型成長》一書就提出,只要你是個靠譜的人、有正確自律觀點的人、覺得自己能主宰自己生活的人,那你自己說的話和立的規(guī)矩,就差不到哪里去。
因此,父母的終極目標不是為了培養(yǎng)一個順從、聽話的孩子,而是培養(yǎng)出知道什么對自己是有益的、什么是有害的、懂得正確行動和理性交流的孩子。
本文轉自于 十點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