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藤”被很多中國家長和學生視作終極心愿??墒巧狭俗詈玫拇髮W之后,也還會有煩惱和壓力嗎?在耶魯,心理學家陳靜茹看到這些精英學生們光鮮背后的掙扎,不僅是美國學生,還包括那些站在升學游戲金字塔最頂端的耶魯本科中國留學生,以下是她的講述:
在耶魯做心理咨詢師之后,我開玩笑說幸虧自己當時上不了耶魯,在這讀書壓力實在太大了。很多學生面臨學業(yè)的壓力、人際關(guān)系的壓力、情感的壓力等。焦慮癥、抑郁癥、注意缺陷多動障礙、進食障礙等,是學生們最常見的情況。
壓力最主要的來源之一是學校里競爭性的氛圍帶來的同輩之間的壓力。有一個比喻說美國許多學校的學生有“鴨子綜合征”(Floating Duck Syndrome)——表面上看起來悠然自得,實際上水面以下在瘋狂劃水讓自己不沉下去。
在耶魯,大家展現(xiàn)給外人的都是光鮮亮麗,不只是學習好,社團和課外活動也參與得非常多,社交方面也游刃有余,生活的每一個方面好像都處理得很好,而且還很輕松。實際上,很多人內(nèi)部背負著非常大的壓力。同學之間平時接觸,如果不深入了解,就會覺得“人家怎么那么好,我怎么那么吃力”。
耶魯?shù)膶W生都特別忙,永遠在規(guī)劃未來和安排日程,有的學生大一剛?cè)雽W不久就開始準備申請暑期實習了。預(yù)約咨詢時間的時候,很多學生希望在一大早或午飯的時間段,這樣可以在一天里擠進更多別的事情。學校的資源非常多,“害怕錯過”對他們是最常見的心態(tài),“閑暇”則是非常奢侈的概念。
在這種高壓的、目標導(dǎo)向環(huán)境中,對每個人來說被看見、被理解,是困難而重要的。國內(nèi)之前有過大學生 “空心病”的提法,很多大學生會感到奮斗沒有意義,不知道自己每天是在干嘛,存在有什么價值。我粗淺的理解是由于價值觀和評價系統(tǒng)過于單一,對自我和生命價值的判斷就會非常窄化,進而為自己的存在狀態(tài)感到迷茫。
留學生、美國大學生實際上也類似,雖然可能價值標準相對多元一些,不只以學習和成績?yōu)槲ㄒ坏臉藴?,但也會有迷茫和無意義的時候。
怎么去應(yīng)對這種意義感的缺失?我覺得從個人來講,回到具體的生活和與周圍的人重新建立連接是找回意義感重要的方式。意義感的缺失很多時候都不是個體的錯,是整個社會的環(huán)境乃至時代導(dǎo)致的。
個體層面無法改變大的環(huán)境,但可以做的就是把自己重新投入到關(guān)系和生活里面,跟周圍的人重新連接上。不只把注意力放在自身,也不把他人都工具性地看作實現(xiàn)自己目標的一個途徑,而是看到周圍的人和環(huán)境,去真誠地與他人建立深刻的連接,真實地感受生活,能減少孤獨感,感受到被支持,并且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能感受到價值感。
從家庭和社會角度來說,成長過程中要多鼓勵學生發(fā)展些興趣愛好和社會實踐;不要僅僅崇尚單一的競爭和個人的勝利,而是拓寬“成功”的定義和通道。
很多時候,生活都是會兵荒馬亂的,甚至陷入泥淖,但是人依然去努力應(yīng)對,運用內(nèi)在的外在的資源,甚至有時爬行的姿態(tài)不那么優(yōu)雅,手腳并用,但也在努力爬出泥淖。這是我腦海中富有生命力的畫面。
本文轉(zhuǎn)自于 三聯(lián)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