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國民快餐“頂流”黃燜雞,為啥沒人吃了?
北京一家沙縣小吃里,我意外的發(fā)現(xiàn)了黃燜雞套餐。好久沒吃了!久違的熟悉席卷而來,下了份單,加了愛吃的豆皮、金針菇和娃娃菜。5分鐘不到,小砂鍋來到面前,模樣卻和記憶天差地別:蒼白無色的雞腿肉,整個浸泡在湯汁里,和聳著腦袋的娃娃菜和青椒一起毫無生命力的躺著。即便加了豆皮和金針菇,看起來也爛糊糊,賣相慘淡,讓我沒有勇氣張嘴。草草吃了一口雞腿肉,軟碎而無力,仿佛某種僵尸的回生。應該是預制菜,但我即將支付31塊錢。
《星級營養(yǎng)午餐》劇照
?意興闌珊,我拍了張照片發(fā)給一位朋友:黃燜雞怎么變得這么難吃了?記憶里,朋友是黃燜雞愛好者,很多年前我的黃燜雞初體驗就是他安利的。然而收到圖片,他并沒有反駁說“某某其實更正宗”,而是意料之外來了句:我都不吃好幾年了。這么一說,我想起自己上一次吃黃燜雞,好像也得是疫情前。隨即打開一個人比較多的群問了問。群友83人,最近一個月吃過黃燜雞的只有一人,還是因為在火車站,沒得選。曾經遍布全國,乃至走向世界的黃燜雞,怎么就悄無聲息的成了迫不得已的“將就”?明明不太可能出差錯的口味搭配,為什么會讓包括我和朋友在內的很多人吐槽“真難吃”?黃燜雞怎么了?
曾經的黃燜雞,很驚艷
我清晰地記得第一次吃黃燜雞,北京四惠站附近一個剛拆遷完的小棚戶。放眼望去,除了這個小白棚,其他都是剛清理完的荒蕪。帶著極大的不信任,我邊走邊問朋友:這地方能有好吃的?“有!不僅好吃,還便宜!”黃燜雞,這是我第一次聽說這個名詞。簡陋的手寫菜單貼在墻上,小份雞+米飯大約不到20元的價格,還有各種蔬菜丸子可以自行添加,金針菇、娃娃菜、青菜、香菇、豆皮、甜不辣… 。這種半自助的吃法我是第一次見,操作臺對著門外,6個灶眼,每個都是個正在咕嘟翻滾的小砂鍋,老板認真記著每個人的配菜選擇,新鮮的蔬菜在塑料漏盆里綻放著自己水靈翠綠或挺拔的身姿。
上菜的時間還算快,熱氣騰騰的醬色雞腿肉混合蔬菜豆制品,米飯不夠還可以去旁邊巨大的電飯鍋里自己加。點綴的新鮮青紅椒,將視覺效果拉滿,吃一口,咸鮮中透著近似蠔油的深邃,回味還有一些鮮甜,辣度雖然還不可調節(jié),少量的青椒辣籽,卻恰到好處的刺激著味蕾。我吃著口中新鮮軟韌的豆皮,青菜甚至還沒褪去脆爽,舀了勺湯汁拌飯,熱氣在眼前蒸騰。腦海中,老媽叮囑的“你就是不吃蔬菜”被我洋溢著幸福的嘴角驕傲地按壓了下去:老媽你看,有菜有肉有飯好吃還不貴,誰說我不吃蔬菜的?待到逐漸成為老板的熟客,我才探索到了黃燜雞好吃的秘密。“這個醬是專門花錢學的,不可能不好吃”,老板在某個忙碌完的午后跟我說。他是山東人,沒來北京之前往來兩地拉貨。在一次拉貨的途中吃到了這個快餐,爆火的人流讓他心生羨慕,咨詢了店主,才有了后來的故事。“做法就是我們那兒的炒雞嘛,山東人還能不會做炒雞?”黃燜雞是標準的山東菜,2010年,山東人楊曉路在投資粵菜餐廳失敗后,決定改行更大眾化的小本生意。在山東,黃燜雞和涼拌黃瓜一樣,屬于每家餐廳都有的一道菜,雖然口味各不相同,原料卻大同小異,無非是雞、青椒、香菇等,加上老抽和各種醬燴燉出滋味。點它的人通常還會帶上一碗白米飯,吃的是菜肉結合的熱騰舒坦。楊曉路將傳統(tǒng)黃燜雞的分量改小,將餐館里生炒雞再煨燉的步驟重新整合,直接用高壓鍋二合一。然后根據(jù)自己餐飲的經驗,添加改良了黃燜雞的醬料,加上了粵港傳統(tǒng)的海鮮醬、蠔油等來增加更多的鮮甜。蔬菜也從黃燜雞里單獨提煉出來,變成半自助的自選。
一系列的改良,創(chuàng)造出的就是物美價廉的全新快餐。2011年6月,第一家“楊銘宇黃燜雞米飯”于濟南開業(yè)。沒過幾年,它就成為了山東快餐走向全國的絕對代表,據(jù)楊曉路自己說“2014年一年,加盟店就有2000多家,如今想起來挺恍惚的”。不僅是楊曉路,山東各地有經商頭腦的人,也發(fā)現(xiàn)黃燜的商機,紛紛轉行做起了自己的品牌。在黃燜雞鼎盛的2017年,根據(jù)2017年百度地圖數(shù)據(jù)顯示,全國黃燜雞米飯門店總計40834家,覆蓋全國329個城市,其中北京、山東、河南、江蘇、上海等一二線城市最多,互聯(lián)網搜索指數(shù)甚至是沙縣小吃的兩倍多。從寫字樓到建筑工地,只要是標注“黃燜雞”三個字的餐廳,一到飯點幾乎必然人滿為患。
黃燜雞的背叛
我約了那個“不吃黃燜雞好幾年”的朋友,第二天在楊銘宇見面。我好奇他的故事:要知道,在他過去的微博里,時不時的就會出現(xiàn)一張“又來吃黃燜雞了”的照片,或者“黃燜雞簡直是本世紀最偉大的發(fā)明”的名言。如今的楊銘宇也不是過去的價格,小份+米飯21元,配菜平均3元一份起。我們兩人點了大份加3個配菜,上桌后發(fā)現(xiàn)可能不夠吃,又點了個小份,總計58元。不遠處的肯德基,58元可以任選8件主食炸雞小食搭配。味道也不太一樣,過濃的姜味,回味缺失了過去的回甜。濃郁的半醬湯汁變成了稀溜的油星水。“標準的預制菜”,朋友邊吃邊吐槽。朋友不再吃黃燜雞最主要的原因,也是發(fā)現(xiàn)了它的預制菜化。“一開始還不信,后來有人讓我去1688自己搜,你知道么,10包黃燜雞45塊5,定多更便宜。都做好的啊,只要微波爐打一下。4塊5的價格,賣你20多塊錢,換你你吃么?”
黃燜雞的預制菜化,大概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結局。這本就是為大眾快餐所創(chuàng)造出的食物,極低的制作難度,進一步賦予了預制菜方便復制的基礎。都說無利不商,最初黃燜雞好吃,是因為技術和中央廚房體系還沒發(fā)展到可以大批量降低成本提高利潤的時代。但當時代來臨,很難有商家會錯過這種機會。而那些曾經花錢學習配方,認真制作的小店,當發(fā)現(xiàn)無論做得好壞都有食客買單,也就失去了繼續(xù)努力的動力。黃燜雞成了預制菜時代最早的犧牲品。當然不是說預制菜就一定不好吃,朋友的失望,更多來自于花著現(xiàn)做的錢,吃開袋即食的預制菜——那是種被欺騙的感覺。所以從得知價格的那一天開始,他就決定跟黃燜雞劃清關系:吃麻辣燙至少是新鮮蔬菜、吃蘭州拉面至少能看見現(xiàn)場拉面,吃黃燜雞只能不斷提醒自己,看,你又花了冤枉錢。
黃燜雞真的消失了么?
其實還有一個朋友沒提及的重要原因:黃燜雞的品質,參差不齊太厲害了。同一個名字,不同的店鋪點到的滋味,幾乎沒有相同的:A地的小份可能有6塊雞腿肉,B地的大份可能才8塊;C地的姜味蓋住了所有滋味,D地幾乎就只有咸。這跟沙縣小吃、肯德基這樣的預制菜還不同——沙縣和肯德基至少是有可期待性的,在世界各地吃飄香拌面、香辣雞腿堡,幾乎都是同一個味道。但黃燜雞可能刺客你。這大概要歸結于黃燜雞這個品類在更大層面的管理缺失。作為山東走出來的代表快餐,黃燜雞卻沒有得到山東本地的政府扶持,民間力量雖然蓬勃,但當市場出現(xiàn)混亂,當資質不同的大小預制菜公司,甚至沒有資質的作坊都能做黃燜雞,這背后就需要一定的監(jiān)管。福建三明市沙縣政府早在1997年,就意識到了自家走出去的小吃所坐擁的潛力,不僅成立了沙縣小吃辦公事,組織行業(yè)公會,還幫助各地門店維權,協(xié)助打假掛羊頭賣狗肉的雜牌小店。甘肅省蘭州市也為全國各地的蘭州拉面店,配備了完善的上游供應鏈,還出臺發(fā)展意見,全面幫助本地的拉面提升品質和服務標準。
《便當?shù)甑目畲穭≌?/span>
雖說成效各有差異,但至少我們現(xiàn)在隨意走進一家蘭州拉面店,過去可能出現(xiàn)的“牛肉給多給少”“加一盤牛肉亂要價”的情況越來越少;沙縣小吃雖然也賣起了黃燜雞,但明星產品鴨腿飯、蒸湯、飄香拌面、扁肉餛飩的滋味還是維持了標準的可期待性。畢竟一天就三頓飯的胃容量,有多少人能有這個耐心,在某個單品上一次又一次的試錯?當我們每次都不確定自己遇到的會是李逵還是李鬼,最好的選擇,就是放棄嘗試。黃燜雞并沒有全然從生活里消失,如今的它,稀釋在全國各地各種小吃門店里:牛肉面店里你能找到它、沙縣小吃里也能找到它,快餐小炒里能找到它,當然還有楊銘宇、御膳坊這樣的連鎖店…總之只要有后廚,能加熱的地方,都不會介意買一包黃燜雞的預制料理包,將它羅列在菜單上,成為自家提供的眾多選擇之一。只不過它口味的標準被降低了,出現(xiàn)的場景也被稀釋了,甚至不得不離開曾經無處不在的一二線城市寫字樓附近,進入更下沉的市場。我們對黃燜雞的信任呢,也如同它不斷稀釋下沉的發(fā)展經歷一樣,不斷的降低,直至它不再成為日??觳屠镆粋€時常會想起的選項。黃燜雞的黃金時代,大概就這么一去不復返了。
本文轉自于 新浪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