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討好式”的考試,恰恰在產(chǎn)生更多的負面效應,甚至增加負擔。讓更多家長產(chǎn)生誤判,推動了更多“雞娃”父母的出現(xiàn)
日前,延安一位高中的家長指責學校收了最貴的學費,孩子卻得了最低的分數(shù)。這一指責獲得了大量家長的附和。這位家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孩子從最初接近600分,下滑至200多分。在一些班里,“350多能拿全班第一名”(資料顯示為395分)。
學習成績差,學校當然有責任,也需要深刻檢討,但家長與孩子就沒有責任嗎?家長這種質(zhì)疑也帶來很多爭議:學費高就是成績高的理由嗎?如果這個道理成立,這個世界都成富人的天下了,社會不可能進步了。
但如此懸殊的分數(shù)變化,顯然還有其他重要原因,絕不僅僅是學校老師與孩子的能力問題,這其中最值得反思的一個原因就是誤解與誤判,家長對低分不習慣了!
據(jù)媒體報道,此前,孩子月考都在四五百分,大家相安無事。此次學校似乎在期末考試刻意出了“難題”,以敦促提醒孩子。但近600分與二三百分之間的差距還是巨大的,為什么會有如此之大的差距?除了兩種考試性質(zhì)的區(qū)別外,此事也無意間揭示了一個荒誕的現(xiàn)實:包括中考在內(nèi),義務教育階段普遍出現(xiàn)了討好式的考試,高分滿地走,給大量家長帶來了錯判與錯覺,孩子學習不錯,甚至很好。
近年中考采取了初中學業(yè)水平測試替代中考的兩考合一政策,多數(shù)地方中考全面去區(qū)分度,幾乎人人都是高分,想得低分是很困難的。
2023年中考,延安530分以下考生占比約1/3。如果從普高錄取分數(shù)看,2018年是330分,2019年是360分,2021年就變成了502分,2022年是537分,2023年則是553分。孩子們一夜之間都變成了高分??紤]到延安普高錄取超過60%,近600分,聽起來很高的分數(shù),但實際按排名看也并不高,只是分數(shù)虛高而已。
如果回到3年前,家長會是什么感受?大概率不會憤怒了。
其實不只是延安,全國皆如此。
2022年全國各地中考都驚呼“太卷了”,高分滿地走。比如在北京,滿分660分的情況下,北京海淀的18000多名考生中,超過600分的占比70%以上。大量考生都是高分,低于500分的僅有1000人,400到500分整整100分的區(qū)間僅有407人,還不如651分的人多——在這個逼近滿分的分段上足足有413人。
在高分段,2022年超過645分(含)的有4495人,但在2021年僅有23人。面對激烈的批評,2023年北京中考明顯做了回調(diào),但超過645分的也還有773人。對比630分以上的人數(shù),2021年到2023年則分別是1007,8587,4867。
這已經(jīng)不是高分通脹,是滿地高分,完全背離了正常的教育考試測量意義上的正態(tài)分布,畫一個分數(shù)分布圖,就完全變成大頭娃娃了。
中考只是義務教育階段考試虛高的一個代表。2021年某省曾下文,要求小學高年級考試難度系數(shù)必須按“.95”設計,并特別注釋:即平均分95分。
絕大多數(shù)人都是高分,有人稱之為“討好式”的考試,想得低分是沒有可能。于是大量家長習慣了高分,大家都陶醉其中,但糟糕的是,這種考試很容易讓家長產(chǎn)生錯覺與誤判。
該來的還是會來,一旦進入高中,就進入了高考的周期。在仍然以分數(shù)為核心錄取依據(jù)的背景下,高考不可能推行這種討好式的考試,必須進行細分,以便把大家送入不同的高校,確保高考公平公正與科學選才。于是,進入高中后的考試開始回歸正常,大量同學的高分就被打回了原形。
我們可以把高考分數(shù)拿來做一個參照,大家就明白高低了。
目前高考錄取1000余萬人,??坡远嘤诒究?,也就是說一半多的人只能上一個專科。2023年各地高考的錄取分數(shù)線看,老高考??凭€大多是150,最低的只有120。而本科線,理科最低的也只有287(黑龍江),292(吉林),高一點的也就300多分或者400出頭。新高考地區(qū),因為賦分制(最低60分起評)稍微高一些,但也沒有高到哪里去,??凭€基本也是200多分,而本科線最低的遼寧也只有360分(物理)。陜西2023年高考理科本科線336,??凭€150分。
這些延安學生的成績從絕對值上看的確低了,但高考的錄取依據(jù)是分數(shù)的相對排名,考慮到高考錄取分數(shù)線和這些同學在中考的實際排名位次,我們大概也有個判斷了。
據(jù)媒體報道,當?shù)卣呀?jīng)出面干預此事,要求撤換相關學校領導與老師,退賠相關費用。如果僅僅是為了讓孩子們都得高分,其實不必撤換學校領導與老師,反正都是學校命題,繼續(xù)學習中考的方式,題出容易一點就是了,比如某地要求的.95系數(shù),都是高分,但最后呢?
矛盾都堆積到高考嗎?所有的粉飾終歸都有打回原形的一天。
更糟糕的是,這種討好式的考試還有一個明顯的負面效應——推動了更多家長盲目“雞娃”,是我們需要警惕的。
大家都是沒有太大差別的高分,區(qū)別只在毫厘之間,很容易讓家長對孩子的情況產(chǎn)生錯判、誤判,誤以為自己家孩子很優(yōu)秀,離清華北大也只有“一步之遙”,讓更多家長看到了錯判下的“希望”,于是拼命“雞”孩子,送孩子上輔導班刷題,“沒準一不留神就上了清華北大”。
降低考試難度來減負,這一指導思想值得探討。再難的考試想得低分都是很容易的,再簡單的考試,想得高分都是很難的。在以分數(shù)為核心錄取依據(jù)的招生制度下,考試競爭背后實際是社會競爭的前置,競爭的激烈程度并不會因為考試變簡單而下降。
本意是希望通過降低難度來減負,但這種過度“討好式”的考試,恰恰在產(chǎn)生更多的負面效應,甚至增加負擔。第一,就是增加優(yōu)秀孩子的無效負擔,因為去區(qū)分度,初三考生往往不得不為一兩分的差距刷上一年的題,丘成桐班招生下探至初三,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不希望這種刷題訓練磨滅優(yōu)秀孩子們的求知欲。第二,由于讓更多家長產(chǎn)生誤判,推動了更多“雞娃”父母的出現(xiàn)。
因此,有人評價說,與其這樣,還不如一開始就讓考試正常點,有合理的區(qū)分度,讓一些父母早點死了“雞娃”這條心,提前選擇更適合自己孩子的人生道路。畢竟,文化課學習與分數(shù),并不是唯一的選擇,更不是適合所有人的選擇。
本文轉自于 財新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