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多國饑荒,越南卻從少糧國變身稻米出口大國,背后有何玄機?
據聯合國糧農業(yè)組織的最新預測,因為全球水稻產量和出口量下降,2023年會有53個國家和地區(qū)面臨嚴重饑荒……
但是,有一個國家的出口量卻逆勢上升,它就是越南。
30多年前,地狹人稠的越南還是一個依賴進口的糧食短缺國,從少糧國變身如今全球第二稻米出口國,越南靠的是水稻單產量的提升,中國的雜交水稻技術、中國農業(yè)機械,都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1
越南人口接近一億,人口密度超過中國兩倍,耕地破碎的越南,曾長期面臨糧食短缺。依靠中國的雜交水稻技術,越南的水稻產量實現了飆升。
全球九成稻米產自亞洲。2021年,越南以約670萬噸的稻米出口量超越泰國,穩(wěn)坐全球第二大稻米出口國,僅次于印度。
越南胡志明市的東南部地區(qū),稻民們正在田間地頭忙碌。此刻金秋十月,正是他們豐收的季節(jié)。
越南國土南北狹長,從北向南分布著眾多平原,稻田占國土面積四分之一強。越南是熱帶季風氣候區(qū),雨熱條件優(yōu)越,全年3熟,復種率全球領先,是最適宜種植水稻的地區(qū)之一。
從全球進口稻種,再向全球出口稻米,這一進一出,生動概括了越南的糧食生產模式。1986 年開始,因為水稻復種指數提高,同時又引入了中國水稻新品種,越南的水稻產量從此踏上持續(xù)進階之路。
中國水稻研究所國際合作處處長 羅炬:
“越南通過成功引進中國雜交水稻的技術,使越南從一個少糧國變成了一個糧食的出口國。”
2
首都河內的越南農業(yè)大學見證了中越農業(yè)合作史。
上世紀80年代末,越南從中國購買了汕優(yōu)63等雜交稻種,并試種成功。2000年,中越雙方又在越南農業(yè)大學建立了“中越農業(yè)綜合技術示范研究推廣基地”,農學系主任陳文光教授成了雙方合作的第一批先行者。
廣西農科院的呂榮華博士在越南工作了11年,已經能說一口流利的越南語,更帶出了多位當地農業(yè)人才。
迄今為止,中國共派出專家近200人次、學術考察交流人員超150人次,接待越南訪華人員近400人次,并對3000多人次進行了技術培訓。同時,越南每年從中國進口的雜交稻種已接近2萬噸。
越南有超過65%的國民務農,在全球糧食價格穩(wěn)中有升的大背景下,中越稻米種植全鏈條合作仍有廣闊空間。
3
昭披耶河,發(fā)源于泰國北部山地,河流中下游沖積出低平肥沃的平原區(qū),集中了泰國大部分耕地。這里生產的稻米風行全球,是泰國的象征之一。
泰國大米出口商協會名譽會長 楚提亞?歐帕翁:
“泰國糧食享譽世界已經超過百余年,尤其是茉莉香米,被世界市場認為是全球最好的大米。”
泰國香米,也是最早一批登上中國餐桌的進口米。
但是盡管聲名遠播,但泰國香米的隱憂也持續(xù)多年。
中國水稻研究所國際合作處處長 羅炬:
“他們一直還是很老的種植水稻品種,更新非常慢。這和市場模式已經完全不相適應。”
2019年,泰國農業(yè)部技術官員到訪中國,希望就稻種培育、產業(yè)化發(fā)展等進行合作。
盡管兩國專家一直有意,行業(yè)領袖也大聲疾呼,但由于泰國官方的原因,這一領域至今仍近乎空白。
4
但在東盟其他國家,圍繞稻米全產業(yè)鏈條的技術交流和商貿合作已漸入佳境。
中國的雜交稻種已在菲律賓、印度尼西亞、越南等多國推行20余年,大大提升了當地稻田單產量。
胡志明市地處湄公河三角洲,密布的河流把稻田切割得十分零碎。專門為小塊耕地而研發(fā)的中國農業(yè)機械,契合了這里的耕種環(huán)境。
數據顯示,越南對中國的農業(yè)科技種類需求中,排名前三的分別是農業(yè)機械、作物種子和肥料。農業(yè)機械占了總體需求的44%。
在第19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上,“智慧農業(yè)”成為中國與東盟各國在農業(yè)領域合作的新重點。
中國水稻研究所國際合作處處長 羅炬:
“智慧農業(yè)是采取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加上5g和機器人等現代化技術,通過遠程控制,完成農業(yè)生產全天候、全過程、全空間的無人化生產作業(yè)模式。”
其中,中國的大疆無人機飛防設備在東盟國家炙手可熱。
中國水稻研究所國際合作處處長 羅炬:
“通過無人機的飛防幫助減輕勞動力,即便東盟的國家未來也會存在勞動力成本不斷攀升的問題。因此對于中國和東盟而言,無人機飛防設備的意義非常大。”
在互為最大貿易伙伴的背景下,中國和東盟十國產業(yè)相近,尤其是在東盟國家走向農業(yè)技術轉型升級之時,中國正在成為東盟國家引進經驗和技術儲備的后方基地。
東盟多數成員國的雨熱條件豐富,發(fā)展農業(yè)條件優(yōu)越。除了越南和泰國,菲律賓、柬埔寨的稻田中,同樣活躍著中國技術人員身影,他們與當地農民一起進行水稻新品種的引種試驗,旨在提升稻米的產量。
近年來,得益于中國-東盟科技合作伙伴計劃框架,中國與東盟各國的合作不僅在水稻領域,在農業(yè)機械、水果種植、熱帶作物種植等方面也在持續(xù)推進。
本文轉自于 鳳凰衛(wèi)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