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色一区二区三区,日韩欧美国产v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久久久综合日本,jap,免费观看片,2020每日更新国产精品视频

思杰拓才匯云

那些“努力把頭露出水面”的年輕人

那些“努力把頭露出水面”的年輕人

 

「做個不保守的年輕人有多難?

 

在準備本期封面故事的過程中,與一些初入社會的年輕人交談,我都會問同一個問題:“你覺得怎樣算是保守?怎樣是不保守?”匯總他們的答案,大抵是這樣:

要找到一個穩(wěn)定的、體面的工作,按部就班地買房買車、結婚生子,這是保守;做自己喜歡的事,即便工資少一些,不夠穩(wěn)定,也要先踏進行業(yè)的大門,這是不保守。

害怕冒險,不接受自己做出格的、掌控之外的事,不愿承擔試錯的代價,這是保守;本質上來看,是內心對自己有沒有物質之外的要求,有追求,哪怕是很小的追求,這是不保守。

圖|Jessie Lin

圖|Jessie Lin

回到家鄉(xiāng),進入體制內,在一個既定的通道中穩(wěn)妥地生活,不再有雄心壯志,這是保守;去一線城市闖蕩,進入某個領域的頭部公司、團體,做全球最前沿的探索與發(fā)現,或是去偏遠的地區(qū),做著鮮有人做的事情,拓寬認知的邊界與可能性,這是不保守。

何為保守?何為不保守?這是一個有關人生選擇的底層問題,無論什么時候問這個問題,得到的答案都是相似的,不會因為處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格局與環(huán)境中,而有太多認知上的偏差。在本期封面故事中我們重提“保守”,關注“95后”到“00后”這一代年輕人的觀念、故事,并不是想討論政治立場或文化觀念的保守與否,而只是單純地探討在人生選擇和生活狀態(tài)上的保守與否。很顯然,在當下的中國乃至全球,這個群體性選擇的天平已經重重地壓在了保守這一頭。

需要說明的一點是,保守不是貶義,不保守也不是褒義。只是,當年輕人在面對人生選擇時,迫于社會環(huán)境的壓力,不得不放棄個體的想法而妥協(xié)于時代大潮的時候,擺在眼前的問題就會凸顯出來:這個時代怎么了?年輕人在這個時代又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他們將成為失落者還是獲益者?

2020年8月4日,深圳街頭通勤的年輕人。據統(tǒng)計,2022年有1076萬大學畢業(yè)生,他們都面臨著人生的選擇(陳逸航 攝/圖|視覺中國)

2020年8月4日,深圳街頭通勤的年輕人。據統(tǒng)計,2022年有1076萬大學畢業(yè)生,他們都面臨著人生的選擇(陳逸航 攝/圖|視覺中國)

不過是五六年前,當創(chuàng)業(yè)潮席卷全國時,上到北上廣,下到縣級市,咖啡館里無處不是談論融資的火熱場景,面對著巨大的誘惑與風險,年輕人紛紛投入其中;現如今,咖啡館里的話題轉向了各級各類單位的考編、考公,申論如何寫、面試如何過,年輕人依舊紛紛投入其中。每一個時代自有不同的風潮,而當這股風潮來得愈發(fā)猛烈時,便是需要警醒的時刻。

不確定性是一直存在的

教育部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高校畢業(yè)生規(guī)模為1076萬人,同比增加167萬人,規(guī)模和增量均創(chuàng)歷史新高;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中國“靈活就業(yè)”人員已達到2億人;今年4月,16~24歲人口城鎮(zhèn)調查失業(yè)率,也就是青年失業(yè)率達18.2%,創(chuàng)下自2018年1月此數據定期公布以來的新高;7月,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2022年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發(fā)布會上,這一數據再次更新,截至6月,16~24歲城鎮(zhèn)青年失業(yè)率攀升至19.3%。

面對以上數據,如果再考慮是否保守的問題,似乎顯得矯情。何帆是1995年生人,來自山東,自認為是典型的“小鎮(zhèn)做題家”:英語專業(yè),一路按部就班讀上來,因為種種原因,未能讀到理想中的清華博士,止步于北京一所普通高校的碩士研究生。編制、戶口是她擇業(yè)時看中的,而英語專業(yè)選擇余地小,在“雙減”之后,沒有什么比進入體制內當老師更好了。她說身邊的同學也是如此,他們大多是普通人,不是能力出眾的拔尖人才,“他們能力強,不需要體制保護,而我們需要”。在何帆看來,“不是我不想選擇冒險,而是冒險不會選擇我們”。

教師資格證考試前,考生們在考場外復習(圖|視覺中國)

教師資格證考試前,考生們在考場外復習(圖|視覺中國)

何帆非常認同自己“普通人”的身份,并且理想中的生活就是普通生活。她從一開始就打定目標,進中學教書,在做足了充分的心理準備之后,依舊碰了很多壁。因為考博,她錯過了不少中學考編的好時機,剩下的大多是懷柔、房山等郊縣學校,而且錄取比一樣很低。

像何帆這樣鉚足了勁要進入體制的年輕人,在考編群體中是大多數,他們的目標非常清晰。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羅家德在接受本刊采訪時,談到了社會給年輕人的機會越來越少,這是他們的選擇日趨保守的根源。

2022年6月13日,天津市南開區(qū)西營門外小學開學第一課?,F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投入到各級各類單位的考編、考公隊伍中(圖|視覺中國)

2022年6月13日,天津市南開區(qū)西營門外小學開學第一課?,F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投入到各級各類單位的考編、考公隊伍中(圖|視覺中國)

為什么機會會變少?“一來這是教育大擴張后帶來的必然結果,大學生越來越多,高等教育不再精英化,而是逐漸走向大眾化,曾經的擇業(yè)優(yōu)越感蕩然無存;第二個原因是,機會變少,意味著新興產業(yè)少,社會沒有迎來‘翻新’的機會。”羅家德解釋道。

最近幾年,羅家德一直在從事社會計算方面的研究,他觀察到,并不是所有年輕人都有選擇上的焦慮感,這與所學專業(yè)、所從事的領域有很大關系,計算機大數據、人工智能相關方向的學生在市場上非常搶手。然而,搶手的新產業(yè)仍是少數,像何帆這樣傳統(tǒng)專業(yè)出身的畢業(yè)生才是多數,很大程度上,就業(yè)焦慮的重擔依舊落在文科專業(yè)上。放眼大環(huán)境,羅家德曾經樂觀地認為,在互聯網、智能化的推動下,全球將很快進入一個良性的、快速發(fā)展的好時代,新產業(yè)將會給年輕人帶來更多新機會。然而這種向好的局面突然被打斷,全球新冠疫情、中美貿易摩擦、俄烏沖突,接踵而至的全球性事件使得國內外環(huán)境都在平衡邊緣搖擺,這是沒有人能想到的。也就是說,不確定性之所謂不確定,就在于無法預判,“不確定性是一直存在的”,這種不確定,會讓每一個個體本能地產生恐懼感。

羅家德在新書《復雜思維:8大原則打造職場多維競爭力》中,開篇即寫道:“擁抱不確定性是擁有復雜智慧的開端。”他認為,作為一個良性的復雜社會系統(tǒng),必須提供新產業(yè)、新制度和多元發(fā)展的空間,“一個社會會不會躺平,要不要保守,其實和有沒有新產業(yè)進來有直接關聯。所謂復雜社會系統(tǒng),即對內多元包容,社會自組織有其成長空間,且有活力涌現集體智慧,對外開放且有能力學習世界先進經驗,創(chuàng)生與本土融合的新產業(yè)、新制度,而能在世界變化中自適應。”而現在,這個復雜的社會系統(tǒng)正在越來越緊縮,越來越單一化。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羅家德與其新書《復雜思維:8大原則打造職場多維競爭力》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羅家德與其新書《復雜思維:8大原則打造職場多維競爭力》

在過去的20年里,除了中國大陸和美國的互聯網產業(yè)發(fā)展空間較大之外,其他傳統(tǒng)經濟強國和地區(qū)并不占優(yōu)勢,給年輕人的機會和空間也不多。近年來,這種危機在諸如疫情、地區(qū)沖突這些外力作用下,幾乎遍及全球。2020年5月美國的一期《新聞周刊》曾報道,當年美國的大學新生是“9·11”事件后的新一代年輕人,他們比以往任何一代都更加焦慮和沮喪,研究顯示只有45%的人心理狀況健康,相比之下,同年齡時期的“千禧一代”心理健康率為56%,“嬰兒潮一代”則是70%。該報道中所說的這一代年輕人,很多都在童年時期經歷了2008年的金融危機,所以他們從小就有憂患意識,過得很現實,少了那些理想主義,或者說更多的理想主義是建立在世俗成功學的基礎上的,這跟他們的父輩很不一樣。比較來看,全球這一代年輕人都有相似的特征,務實、直接、講求效率、空想少、更自我。

努力把頭露出水面

當我們都在將機會越來越少的責任推向外部環(huán)境或政策原因時,另一個問題隨之而來:保守的選擇一定是由外因造成的嗎?倘若沒有發(fā)生疫情,沒有發(fā)生地區(qū)沖突,經濟形勢依舊向好,年輕人會做出怎樣的選擇?這不好揣測,但我們不妨反思一下,從出生到進入社會,這一路他們是如何走來的。

小陳是2000年生人,她是另一種典型。從小生活在廣州CBD,是一線城市里的中產階級家庭子女,父母都是公務員,生活優(yōu)渥。她說自己是“雞娃一代”,從小沒有任何休閑玩樂的時間,從周一到周日排滿了興趣補習班,圍棋、游泳、乒乓球、舞蹈、奧數……學了個遍,不過現在都很陌生,唯有舞蹈還能比劃幾下。她是“完美的應試教育的產物”,打小就努力、聽話,沒有做過任何叛逆的事情,也沒有主動思考過自己喜歡什么?,F在她轉換專業(yè)考進投行,過著令人羨慕的金融白領生活。小陳也是一個目標導向且目標明確的女孩,不允許自己走岔路,更準確地說,是她的父母不允許她走岔路,就算談戀愛,也“不能讓我們家階級下行”。她偶爾幻想過脫軌的生活,比如旅居寫作,但她不會這么做。

圖書館內的學生(圖|視覺中國)

圖書館內的學生(圖|視覺中國)

小陳是很多人的理想狀態(tài),她也很滿足于自己的生活。她非常清楚,自己一直是一個保守的女生,不會做什么出格的選擇,這與父母的關系很大,她如今的人前閃亮也得益于家庭條件與父母為她選擇的道路。

像小陳這樣的都市“雞娃”,成長的路徑始終是一條穩(wěn)妥的、可見的通道,這是一個完善的上升通道,沒有什么岔路,只要按照規(guī)則去做,最終就會收獲體面的職業(yè)。當小陳把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這個閉合的上升通道中時,她很難接觸到其他事物,更難以去驗證什么是自己想做的、要做的事情,她甚至喪失了試錯的可能性,因此不會出錯。小陳的未來還有另一種可能性,當她的目標都實現了之后,大學、工作都變得不再是目的,而只是途徑和手段的時候,她的目的又在哪里?她或許需要找到發(fā)現“目的”的能力,也就是所謂的內驅力。

選擇保守與否的人生,也與所學專業(yè)和從事的行業(yè)相關。大飛是做影視行業(yè)的,在媒體工作過一小段時間后,進入了夢想中的紀錄片行業(yè)。在她看來,1998年的她和同齡人一樣,當務之急是解決財務獨立的問題,如果沒有財務獨立,就不能自保,談那些虛幻的理想、夢想與藝術就都不成立,都是不成熟的表現。

圖|pexels

圖|pexels

究竟什么樣的工作是好工作,是值得做的工作?大衛(wèi)·格雷伯在《毫無意義的工作》中指出,40%的工作是沒多大作用的崗位,有報告對比了美國人在1910年和2000年就業(yè)的情況后發(fā)現,20世紀的美國社會誕生了很多新的工種,“專業(yè)人士、管理人員、辦事員、銷售人員和服務業(yè)工作者的數量增加了兩倍,即從總就業(yè)人數的1/4增加到了3/4,自動化和信息化技術減少了生產性的工作,但我們的工作時長并沒有大幅降低,也沒能獲得更多自由時間去追求事業(yè)、尋找樂趣、追逐夢想以及實踐理念”。格雷伯將冗余的工種統(tǒng)稱為“狗屁工作”。

雖然我們都同意“活著不是為了工作”,但依舊要花這么多時間在工作上,當欲望、效率、價值這些概念對人們越來越重要時,在年輕一代這里,工作的意義反而在減弱,工作成了一個維持穩(wěn)定生活的工具。更多的年輕人選擇開辟副業(yè),用雙重身份去生活,不依賴于本職工作帶來的薪資與成就感。

在年輕人的副業(yè)中,做直播、博主的比重越來越大。圖為2022年6月28日,太原街頭直播唱歌的年輕人(圖|視覺中國)

在年輕人的副業(yè)中,做直播、博主的比重越來越大。圖為2022年6月28日,太原街頭直播唱歌的年輕人(圖|視覺中國)

但也有人依舊把熱愛的事情當作職業(yè)和工作,大飛告訴我,在當下不景氣的環(huán)境下,她和朋友選擇在喜歡的行業(yè)“茍著”,不將擇業(yè)變成一件利益最大化的事,便是他們堅守的“不保守”。

“一切都在改變,我只是想努力把頭露出水面。”這是一位畢業(yè)生面對未來時說的,也就是羅家德強調的“45°人生”,不“躺平”也不“內卷”。這些態(tài)度,大概是在面對當下的集體困境時,能做出的最優(yōu)選擇了。蓄勢,以及等待風起。

有一個說法,說怎么判斷這是不是你想過的人生,就是將你過往的人生講出來,是像講故事那樣講,不是平鋪直敘的流水賬。在這個過程中,去找到人生中每一件事的起承轉合,發(fā)生的動機或轉機。如果這個故事,你自己聽起來覺得不錯,做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感覺有意思,那就說明這多半是你想過的人生。另外,還有一個更簡單的方法,想象若是自己死去,你要給自己寫一句怎樣的墓志銘,這句墓志銘也就是你向往的人生。

(應受訪人要求,文中何帆為化名)

本文轉自于  三聯生活周刊

 
 
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才匯云網”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0條評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