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無易境天下無難境,終身有樂處終身有憂處。
曾國藩說:“好人半自苦中來,莫圖便益。”
安樂讓人頹廢,磨難卻讓人成長。
真正厲害的人,每一次精進(jìn),每一次蛻變,都是在苦里熬出來的,沒有捷徑可走。
01
梁啟超曾說:“文正固非有超群絕倫之天才,在并時諸賢杰中稱最鈍拙。”
曾國藩在同時代的大人物里,是資質(zhì)不高、但特別能吃苦的人。
左宗棠14歲中秀才,李鴻章17歲中秀才,曾國藩卻一直考了七次,一直到23歲才敬陪榜末。
曾國藩自己說:“余性魯鈍,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讀不能終一行。”
別人看書都看完兩三行了,他一行還沒看完。
別人都背完了,他可能還沒讀熟。
但是曾左李三人中,論成就卻是曾國藩第一。
雖然天賦不高,但是曾國藩肯吃苦,肯下死功夫。
年少時,他讀書出了名的勤奮,每天都要完成自己的讀書任務(wù),完不成絕不睡覺。
讀書的時候,一句搞不懂,他就不讀下一句。
遇到問題一定硬鉆過去,做事不留死角。
他說:“讀經(jīng)有一耐字訣。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今年不精,明年再讀;此所謂耐也。
困時切莫間斷,熬過此關(guān),便可少進(jìn)。再進(jìn)再困,再熬再奮,自有亨通精進(jìn)之日。”
讀書很難,但越是艱難,越要硬熬,只要肯下功夫,早晚可以開竅。
也正是憑著這份努力,曾國藩才能脫胎換骨,從一個湖南鄉(xiāng)下青年,登上國家的政治舞臺。
他曾對兒子說:“能吃天下第一等苦,乃能做天下第一等人。”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這個世界上沒有人的才能是天生的,都是一點點磨煉出來的。
一個人唯有吃得了苦,才能站得住腳,立得住身。
明代文學(xué)家張溥為了磨煉自己的文筆,整日抄書。
每讀一本書就抄寫下來,然后燒掉,再抄一遍,如此循環(huán)七次。
保證自己能記得滾瓜爛熟,他才再換下一本書。
他的書房因此得名“七錄齋”。
長年累月的抄寫,讓他的手上長了厚厚的老繭。
每過幾天就要修剪一次才能繼續(xù)寫字。
功夫不負(fù)有心人,正是這樣的努力和付出,讓他成為明代有名的文學(xué)家。
曾國藩說:“天下無易境天下無難境,終身有樂處終身有憂處。”
天下沒有什么事情是容易的,吃苦,才是安身立命的法門。
蚌歷千般磋磨,才孕育珍珠;松經(jīng)風(fēng)吹雨打,才傲立峰頂。
人生沒有白吃的苦,更沒有白走的路。
每一份苦,每一處傷,都會成為日后的徽章。
02
古人說:“淡泊明志,寧靜致遠(yuǎn)。”
減少欲求,才能明晰志向。
一個人如果太貪戀物質(zhì)上的享受,往往容易被外物拿捏,這輩子也很難真正有出息。
《三國演義》里袁術(shù)和曹操就是很好的例子。
袁術(shù)稱帝之后開始大興土木,立后選妃。
宮殿連綿不見盡頭,袁術(shù)與后妃錦衣玉食,日日笙歌。
很快屬地就被他榨干,他也在稱帝不久之后敗亡。
曹操成為丞相之后,依然節(jié)儉樸素。
他裝東西的箱子,只有外面的皮是新的,里面都是舊的。
身上穿的衣服,平時蓋的被子漿洗縫補,一直用了十幾年。
家里人不許熏香,平時吃飯一餐只允許有一個葷菜。
去世的時候,也沒有大興土木建設(shè)陵墓,一切從簡,陪葬的東西都只有他的隨身之物。
袁術(shù)滿腦子都是享樂,所以被欲望奴役就是此生的終點;曹操以天下為己任,所以他才能成就大事。
曾國藩曾言:“勤儉節(jié)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
自古以來,真正厲害的人,從沒有太在乎物質(zhì)享受的。
曾國藩身為兩江總督,清王朝最有權(quán)勢的大臣,日子卻過得甚是清貧。
他請別人吃飯,用的是大瓦盆,他穿著陳舊,到處皺皺巴巴的。
妻子在老家抱怨錢不夠用。
“別人家殺一頭豬的油吃三天,自己家殺一只雞的油都要吃三天。”
于是來到兩江總督府,希望自己可以享享福。
誰知道來了之后,才發(fā)現(xiàn)總督府更加清貧,什么事都要親力親為。
上午腌菜,下午織布,晚上還要納鞋做衣服,每天忙到半夜才能休息。
而曾國藩身上的衣服鞋襪,幾乎都出自府中女眷之手。
古人說:“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正是因為這樣的儉樸守正,曾國藩才能不被欲望俘虜,破除了很多陋規(guī)陋習(xí)。
不必被人掣肘,不必被人攻擊,專心治軍理政。
讓他的治下百姓得以安居樂業(yè),也讓自己的仕途安穩(wěn)順暢。
03
魯迅曾言:“猛獸總是獨行,牛羊才成群結(jié)隊。”
那些真正能做出一番成就的人,注定是與孤獨相伴的。
他們身邊沒有那么多的鮮花和掌聲,有的只是非議和不解。
咸豐年間,太平天國愈演愈烈。
曾國藩當(dāng)時奉旨練兵,但是因為器械、訓(xùn)練都還沒跟上,一直沒有參與大戰(zhàn)。
咸豐三年,廬州告急,皇帝催促曾國藩支援。
曾國藩選擇按兵不動,江忠源孤立無援,城破戰(zhàn)死。
太平軍轉(zhuǎn)戰(zhàn)武昌,大軍壓境,朝廷繼續(xù)催促曾國藩支援。
曾國藩依然沒有派兵,吳文镕兵敗投塘。
江忠源是他的好友,吳文镕是他的恩師,兩人先后兵敗自殺,廬州武昌先后淪陷。
責(zé)問、嘲諷他的書信,像雪片一樣飛來。好友也不理解,寫信問他為何如此冷酷。
面對鋪天蓋地的嘲諷、質(zhì)疑,曾國藩卻沒有回應(yīng)。
他知道,太平軍訓(xùn)練有素,在湘軍沒有練成之前接戰(zhàn),就是送死。
當(dāng)時的綠營和八旗都已經(jīng)爛透了,自己如果敗了,就再也沒有人能扛起平叛的大旗了。
一年之后,湘軍正式練成出山,取得湘潭大捷,拿下清朝與太平軍對戰(zhàn)的首場大勝。
曾國藩的堅持,最終獲得了回報。
湘軍正式走入人們視野,在十幾年后,攻陷金陵,為太平天國敲響喪鐘,清朝也因此迎來短暫的中興。
稻盛和夫曾說:
“大部分人對吃苦的含義了解得太膚淺了。
吃苦不是窮,而是一個人長時間為了某個目標(biāo)而聚焦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放棄娛樂生活,放棄無效社交,放棄無意義的消費以及在過程中不被理解的孤獨。
它本質(zhì)是一種自控力,自制力,堅持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莊子講過一個任公子釣魚的故事。
任公子蹲在會稽山上,把魚竿投入東海,用粗大的黑繩做桿線,用五十頭牛做釣餌。
蹲了一年,也沒有魚上鉤。
別人覺得他是個傻子,他卻不為所動,繼續(xù)等待。
直到有一天,一條大魚吞鉤,掀起的風(fēng)浪震驚千里。
任公子如愿釣到大魚。
那些曾經(jīng)譏諷他的人驚嘆不已,奔走相告。
孤獨的深度,決定了一個人的高度。
耐得住寂寞,方撐得起繁華。
那些堅定目標(biāo),忍受孤獨的人,才能最終見到黎明的曙光。
▽
易中天說:“吃苦的程度,決定了一個人的成就。”
才干和成就不是憑空來的,而是通過吃苦換來的。
學(xué)習(xí)的苦讓人成長,物質(zhì)的苦讓人專注,孤獨的苦讓人堅定。
吃得天下第一等苦,方能做天下第一等人。
本文轉(zhuǎn)自于 洞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