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遷怒,不貳過。
帕斯卡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不要從特殊的行動中去估量一個人的美德,而應從日常的生活行為中去觀察。”
生活中,我們常會遇到各種沖突和摩擦,生氣和失態(tài)都是在所難免的。
有道是,平時不知意,由怒窺人心。
一個人生氣時的樣子,往往藏著他最真實的人品和修養(yǎng)。
01
古語有言:急則有失,怒則無智。
誰都有生氣的時候,但越?jīng)]本事的人,越愛亂發(fā)脾氣。
去年有兩個發(fā)生在機場的視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飛機延誤,旅客不得不在機場過夜,現(xiàn)場一團混亂。
其中一個視頻中的男孩,得知延誤后,在公共場合一直對著航空公司工作人員大孔大叫道:“我要飛,我必須要飛。”
另一個視頻里的女孩面對延誤,同樣很惱火。
但不同的是,她對航空公司的工作人員,有理有據(jù)、有條不紊地表達自己的不滿和訴求。
她先是指出航空公司處理不當?shù)牡胤剑?/span>
旅客一下飛機,航空公司就讓一個毫無話語權(quán)的員工通知旅客,表示出航空公司對旅客的敷衍。
然后,她引用法律法規(guī),為所有乘客提出訴求:
一個人生氣時,是合理表達,還是肆意咆哮,反映出一個人的真實教養(yǎng)。
沒有教養(yǎng)的人,只會通過發(fā)脾氣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完全不考慮別人的感受。
有教養(yǎng)的人,不是沒有脾氣,而是用合適的方式表達情緒。
02
《論語別裁》一書中記載,魯哀公曾問孔子:
“你的學生中,哪一個能真正繼承你的學問?”
孔子答,只有顏回,理由是:“不遷怒,不貳過。”
看一個人的人品涵養(yǎng),不是看他有多博學,而要看他生氣時對待周圍人的態(tài)度,以及內(nèi)心的教養(yǎng)。
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華很有才華,但脾氣也是最暴躁的。
科場失意,他氣得不得了,罵考官沒眼光,看不懂自己的文章;
怪老婆不夠兇,沒有激勵他上進:“內(nèi)子柔懦,無威可畏。”
官場失意,他怪曾國藩不給他介紹差事,在曾國藩家白住了三年后,賭氣回家了。
回去后又寫信去刺激曾國藩,說自己沒臉見爹娘,要買一塊豬肚,蒙著臉,然后才好意思回。
有句話說:不遇事風平浪靜,一遇事驚濤駭浪的人不能深交。
生活中從來不缺少平時溫文爾雅的人,缺的是失意時也能寵辱不驚的人。
作家@上元趕路分享過一個故事。
公司經(jīng)理離職,老板想在員工中間提拔出一個經(jīng)理。
小王和小李是公司的兩名員工,他們業(yè)務能力都出眾,但是性格卻大有不同。
小王漂亮優(yōu)雅,好像和每個人都很談得來。
小李雖然話不多,但是同事遇到困難的時候,她總是能提供幫助。
一次小王的工作出了點差錯,被老板狠狠批評了一頓。
中午的時候,心里憋著一股氣的小王就對實習生百般刁難。
這件事傳到老板那兒,在經(jīng)理人選的考量中立即放棄了小王。
一時的沖動,暴露了她的人品,也讓她錯失了一次升職機會。
王安石在《禮樂論》中說:“不遷怒者,求諸己。”
生氣的時候,應該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學會妥善地安放自己的怒氣,也是一種修養(yǎng)
03
《呂氏春秋》中總結(jié)了“八觀六驗”的識人方法,其中六驗之一:怒以驗其節(jié)。
意思是激怒一個人來觀察反應,判斷人品修養(yǎng)。
那些遇到憤怒之事,還能克制情緒,不苛責、不給人擺臉色的人,自是有教養(yǎng)有修為。
我認識一個東北的朋友,在沈陽經(jīng)營一家橡膠廠,給很多外地經(jīng)銷商供貨。
按照行業(yè)內(nèi)慣例,客戶最遲都會在春節(jié)前結(jié)清貨款。
但到了年底,有一家一直不肯給錢。
實在沒有辦法,他只好上門催款。
客戶非常熱情地接待他,為他安排住宿,帶他品嘗當?shù)孛朗?,但只字未提付款的事?/span>
朋友覺得對方在揣著明白裝糊涂,便毫不客氣地直接問貨款的事。
結(jié)果客戶這才說貨款要后延,而且一拖就要大半年。
朋友一聽差點就要跟人家翻臉了。
為了平復情緒,他借故去了一趟洗手間。
等再回來時,客戶才支支吾吾說他一個多月沒營業(yè)了,家里老人突發(fā)腦梗,至今還躺著沒醒過來。
朋友慶幸剛才忍住了怒火,對客戶說:“等什么時候手頭寬裕了,再結(jié)貨款吧。”
大約過了半年,他收到了客戶的全部貨款。
自那以后,雙方合作不斷,兩人還成了私交甚篤的朋友。
《為了不眠之夜》里有一句話:
“動不動就憤怒,表示幼稚的無法駕馭自己。”
比起那些一言不合就暴躁跳腳的,在憤怒中依然能保持修養(yǎng)的人,最值得深交。
▽
好脾氣宛如晴天,到處流放著光彩。
智者不生氣,善者不怨人。
大智慧者,既有克己自持的修養(yǎng),也有寬容世人的慈悲。
不輕易生氣,生氣有節(jié)制,就留住了福氣。
本文轉(zhuǎn)自于 洞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