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愛防曬的中國人,交了多少智商稅?
?5月一過,全國氣溫肉眼可見地開始升高。
如果常刷社交媒體,你會發(fā)現(xiàn),類似“求推薦你用過最好用的防曬”“這個夏天一定要入手的防曬裝備”的帖子逐漸增多;大街上放眼望去,不少人已全副武裝:寬檐帽、墨鏡、面罩、防曬衣、手套,外加一雙不露膚的運動涼鞋,構(gòu)成無數(shù)看不清人臉的“套中人”,讓人不禁心虛,自己的防曬準備是否落后于人。
事實上,國人對防曬的熱衷并非從今年才開始,愛防曬的中國人早在第一款防紫外線的太陽傘出售起,就在持續(xù)為防曬產(chǎn)品買單。早年流行以防曬霜為主的軟防曬,這兩年流行物理防曬為主的硬防曬。
隨著戶外運動和旅游的興起,防曬產(chǎn)品的熱度迎來了新一波小高潮。從明星到博主,每個人都在為我們科普防曬的重要性,防曬產(chǎn)品的測評成了熱門帖子,而商家也在翻著花樣逐年更新。
有博主曾在小紅書對比了從2022年到2023年間更新的防曬裝備,從寥寥幾件(3件防曬衣,3頂防曬帽),到應有盡有(8件防曬衣、13頂防曬帽、十幾只防曬面罩、4只手套等等),可以明顯看出防曬衣的樣式更加豐富,應用場景也開始涵蓋旅游、戶外、日常等多種場景,力求無論何時何地,都能做到精準防曬,不留余地。
這不禁讓人產(chǎn)生疑問:我們真的有必要對紫外線如此嚴防死守嗎?防曬焦慮又是從何時產(chǎn)生的?
逐漸蔓延的防曬焦慮
當被問到“你有防曬焦慮嗎”,35歲的徐樂坦然回答:“有。”
那是軟防曬還占據(jù)寵兒地位的2019年,徐樂在社交媒體上聽到一位專家言之鑿鑿,“女人要想抵抗衰老,關(guān)鍵在于做好防曬。”
其后不久,迅速風行的硬核防曬分掉了大量市場份額,不喜涂防曬霜的徐樂,很快投向了硬核防曬的懷抱。她上班路途不遠,習慣騎車,無論春夏秋冬,都戴著一頂寬檐帽、穿一件白色防曬衣,臉上包著灰色防曬面罩。因為工位背靠窗戶,即使進入室內(nèi),徐樂也不會脫掉全部裝備,就這樣全副武裝,堅持了四年。
在杭州做電商運營的小齊,對防曬的焦慮則在最近達到頂峰。她報名了周末學車班,立志要在9月前拿下車本。一個月后,她驚訝地發(fā)現(xiàn),因為低估了提前到來的高溫,未能及時做防護,她的膚色生生黑了兩度,整個人看起來黯淡無光。
小齊按照主流的硬核防曬理論,精挑細選,花費600元購置了防曬墨鏡、防曬衣、防曬帽、長款防曬面罩和防曬手套,將自己全方位無死角包裹起來,“按照攻略,配合美白產(chǎn)品和食補,如果幸運的話,一個夏天就可以白回來。”
在小紅書搜索“硬核防曬”,你可能會對其理論深度與措施之嚴密嘆為觀止。
微博@被夢搖醒了
熱門指導貼告訴我們,遮陽傘和防曬衣是基礎,但還遠遠不夠。根據(jù)光的反射與折射理論,地面和墻面都可能反射、折射紫外線,造成即使在蔭涼處也會被曬黑的糟糕后果。
因此,我們還需要:標明UV380(波長防護可達380)以上的墨鏡,可以有效防止頸側(cè)、面部邊緣被曬黑的臉基尼(防曬面罩),保護手部的冰絲手套,減少裸露面積的防曬褲和防曬腿套,甚至還有為騎電動車的人們準備的防曬圍裙......總而言之,主打一個全覆蓋,從頭發(fā)絲保護到手指尖,不讓一絲紫外線漏網(wǎng)。
如果覺得單純遮擋還不夠,可以先厚涂一層防曬霜,再套上防曬服,雙重保險,加倍安心;陰天同樣不可懈怠,有博主將紫外線感應卡放在窗臺,幾秒內(nèi)就觀察到變色;也有博主表示,冬天臭氧層稀薄,紫外線含量并不比夏天低,防曬更要格外上心。
圖源:視覺中國
這一套操作下來,先不說耗費的時間,出行的期待已在延遲中大打折扣,更有一種只要暴露在陽光下就會渾身不適的焦慮感。
“有意思報告”曾統(tǒng)計了2481份有關(guān)“夏天為何不穿涼鞋”的問卷,在不愛穿涼鞋的原因里,“腳容易被曬黑”排名第一。“當代人的防曬措施不會放過任何一個死角”,這句話還真不是說說而已。
這份焦慮催生的渴求,同樣體現(xiàn)在防曬品類的市場報告中。
據(jù)華經(jīng)產(chǎn)業(yè)研究院的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單防曬服飾行業(yè)的市場規(guī)模就由2016年的459億元增至2022年的675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5.9%,遠高于全球平均增速。而中研網(wǎng)研究院發(fā)布的《2022-2027年中國防曬衣行業(yè)市場全景調(diào)研與發(fā)展前景預測報告》顯示:從2021年至2026年,防曬服飾的市場規(guī)模預計將以9.4%的年復合增長率增長。
面對這片潛力巨大的藍海,資本早早窺到了商機。最早吃到防曬紅利的蕉下,在21年實現(xiàn)了年營收24億元,而原本不在這一領(lǐng)域的知名品牌,如迪卡儂、李寧、安踏、優(yōu)衣庫、蕉內(nèi)等,也紛紛涌上這一賽道。涼爽溫和的3月份,各大品牌就已陸續(xù)上線或聯(lián)名或自研的防曬新系列,試圖提前搶占今年市場。
在各大社交平臺,我們每天都能看到大量討論防曬功效與防曬衣材質(zhì)的內(nèi)容,即使已經(jīng)擁有防曬裝備,但在品牌宣稱的洗滌后防曬力會下降,防曬指數(shù)更要隨時關(guān)注的營銷話術(shù)下,我們依然會乖乖交出錢包,為這一季的新品和高科技買單。
不過,這些所謂的“創(chuàng)新”和“高科技”,它們真的存在嗎?
防曬黑科技,
一場由品牌制造的“剛需”
市面上流行的各類防曬服飾,價格在100-400不等,看似不算昂貴,但曾有記者走訪過各大品牌防曬衣的面料供應商,獲知防曬衣的批發(fā)價不會超過60元,品牌溢價往往在3倍以上。
想讓消費者為溢價買單,品牌就需要提高自己的黑科技含量,在數(shù)值和材質(zhì)兩方面同時發(fā)力。
這里需要先介紹兩個概念,UPF(紫外線防護系數(shù))和T(UVA)AV(長波紫外線透過率)。簡而言之,UPF值越大,UVA率越低,防曬效果越好。
國家標準《紡織品防紫外線性能的評定》做出了這樣的規(guī)定:當UPF值>40且T(UVA)AV<5%時,才能稱為具有防曬性能的“防紫外線產(chǎn)品”。
打開淘寶頁面,你會發(fā)現(xiàn)每件防曬衣的商品主圖都將UPF值放在醒目位置,基礎的UPF40+還不夠重磅,100+、200+、甚至2000+,品牌在防曬數(shù)值上爭相攀比。
某款月銷1w+的防曬衣,品牌宣稱UPF數(shù)值2000+,高出國標40倍,紫外線阻隔率≥99.95%。
但早有業(yè)內(nèi)專家做過解釋,UPF50+即可防止98%以上的紫外線穿透,日常通勤或游玩完全足夠,UPF50+和UPF2000+之間只相差不到2%的紫外線穿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而這兩年流行的原紗型防曬衣(在合成纖維時即加入可反射或吸收紫外線的原料,織成面料后可起到抵抗紫外線的效果),更是將詞語組合用到了極致,原紗云朵、原紗冰鈦、異形原紗等,每一款都在強調(diào)自己的優(yōu)越與獨特:比如原紗冰鈦技術(shù),就宣稱在紗線中加入了二氧化鈦復合粒子,來輔助吸收和反射紫外線,防曬效果顯著增強——其實這些技術(shù)在原紗工藝使用相對普遍,科技含量也見仁見智。
“絕對冰感”、“涼感粒子”、“快速散熱”等則更多的是商家造出來的噱頭。有素人就曾在社交平臺分享穿著體驗,發(fā)現(xiàn)在40度的絕對高溫下,防曬衣的冰感完全失去了效果,還不如寬松柔軟的棉麻襯衫讓人感覺透氣。
防曬衣真的能防曬嗎?
先說結(jié)論,當然能。作為一件實打?qū)嵉恼谏w物,防曬衣當然具有阻擋陽光的效果,如果能兼具輕薄和透氣,穿著體驗自然會更加舒適。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過分迷信品牌宣揚的“超強效果”,防曬效果與衣物的薄厚程度、材質(zhì)和織法都有關(guān)系。去年4月,有位名叫“黃政賢”的博主,就曾經(jīng)用紫外線測試儀為各種面料不同的衣物,與防曬服進行對比,他發(fā)現(xiàn)大部分衣物的遮擋效果都表現(xiàn)良好,而純棉白T恤的遮蓋率更是達到了99.14%左右,與專業(yè)防曬衣的防曬指數(shù)相距不遠。
況且,按照品牌宣稱,由于制造工藝,隨著汗液、陽光暴曬和洗滌,防曬衣的防曬力總會有所損耗。如此一來,及時更新防曬服飾自然就成為“常識”,品牌溢價空間進一步提升。
與高溢價相對的,是企業(yè)在防曬科技研發(fā)上的低投入。
以防曬行業(yè)的絕對網(wǎng)紅蕉下為例,招股書顯示,2019-2021年,蕉下的研發(fā)開支分別為1990萬元、3590萬元和7160萬元,占總收入的比例分別為5.3%、4.6%和3.0%。
廣告和營銷開支則一路高漲,從2019年的3700萬元,增長到2021年的5.86億元,在收入中的占比提高至24.4%。
僅2021年,蕉下就和近600個KOL合作,帶來數(shù)十億次瀏覽量,2022年kol的數(shù)量更是翻倍增長。今年的營銷勢頭不減,3月官宣了楊冪作為代言人,進一步為品牌造勢。
不止如此,包括蕉下在內(nèi),大部分防曬品牌都深諳消費者被顏值吸引的特性,會為顏色賦予文藝清新的名字,在營銷時增加賣點,云朵白、冰霧粉、海沫綠,每一款都讓人產(chǎn)生心理降溫的感受;奢侈品品牌如miumiu、lululemon等更是將防曬衣造型玩得爐火純青,為防曬衣打上“時尚標桿”的印記。
鋪天蓋地的宣傳,讓使用防曬產(chǎn)品變成一種潮流和趨勢,人手一件的“校服感”也巧妙迎合了從眾心理,消費者們也因此更容易為商品的非實用價值買單。
法國社會學家安東尼·加盧佐在《制造消費者:消費主義全球史》中寫道,“潮流與時尚,本質(zhì)上是商界制造出來的消費理念,沒有人能真正全面詮釋這兩個詞的內(nèi)涵,消費者永遠在不斷地解讀商品,試圖在商品中尋找到自己中意的內(nèi)涵”,而在這一過程中,“消費者把自己的命運拱手讓給了商人”。
從這個角度來說,防曬品牌的策略相當成功,他們制造出防曬產(chǎn)品的“剛需”,培養(yǎng)出了一批最為忠實的消費者。而身在陷阱中的我們,還毫無察覺。
防曬焦慮背后,
服美役?審美單一?
長久以來對于美白的宣揚與追求,對衰老的焦慮,是防曬產(chǎn)品在近幾年迅速崛起,成為必備品的內(nèi)在原因。
QuestMobile發(fā)布的《2023年夏日經(jīng)濟之防曬市場洞察》顯示,被廣泛投放到各大社交平臺的防曬宣傳內(nèi)容,女性仍是核心群體,在防曬內(nèi)容受眾中占比超81%;年齡上看,30歲以下用戶占比超過53.4%,31到40歲用戶占比21.1%。
你一定常看到這樣的話術(shù):“想要成為一個美女,美白是基礎”、“女孩子千萬不要偷懶,防曬是最好的抗老手段”、“美白是一輩子的功課”,將美白、抗衰老,與擁有更美好的人生掛鉤,無疑是一種潛在性的審美綁架,以此收割潛在用戶,尤其是年輕的女性消費者。
在小紅書上搜索“防曬焦慮”,往往會看到針鋒相對的評論區(qū),對于防曬焦慮背后是否暗藏“服美役”與女性規(guī)訓,人們觀點不一。
有人認為過度宣揚防曬,是在進一步加重對女性的審美pua,也有女性表示,對美白的追求純粹是個人選擇,每個人都有追求美的自由,不應被冠上“服美役”的污名。
不過,有一點評論區(qū)的小伙伴說得很對,“紫外線又不是伽馬射線,何必像商家說得那樣緊張”。
事實上,這種過分宣傳防曬,制造焦慮的弊端,已經(jīng)被越來越多的女性覺察。小紅書用戶@花椰菜公主 曾分享過自己的防曬焦慮:為了變美而努力防曬,卻因為防曬,美麗的衣服再也沒機會穿,落入死循環(huán);被陽光曬到就有種不安全感,整個人都會變得暴躁。
知名博主@妮可蹦蹦 在婚前體檢的時候查出了甲狀腺癌,這種在臨床上很難確定病因的疾病,很大程度上與個人情緒以及免疫力有關(guān)。妮可蹦蹦坦陳,因為多年過度防曬,她體內(nèi)的維生素D指數(shù)只有8,嚴重低于正常指標的30。在視頻里,她告誡所有女生,不要為了迎合所謂的“標準美”而犧牲健康。
的確,合理適度地曬太陽,能夠幫助治療和預防骨質(zhì)疏松。2002年《柳葉刀》發(fā)表的一項研究顯示,光照會增加大腦內(nèi)血清素的周轉(zhuǎn)率,會帶來愉悅感和幸福感,對于調(diào)節(jié)情緒,改善睡眠同樣擁有明顯功效。
這些年,因為過度防曬誘發(fā)骨質(zhì)疏松、因包裹過嚴引發(fā)中暑的例子屢見不鮮,也充分證明了躲避陽光不應該是生活的常態(tài)。
有更多的女性決定回歸初心,“后來每次我說我都曬黑了,我爸都會說,曬黑了怎么了,曬黑了才好呢,看著多健康多有活力。曬黑了又能怎么樣呢。”
是啊,曬黑了又能怎么樣呢?
為了防止曬傷、過敏等做出的防護沒有問題,但自由享受陽光的權(quán)利,卻也是我們生而為人難得的饋贈。
還記得小時候,我們看到清晨第一縷陽光時候的欣喜嗎?還記得拿著冰棍、走在老街上,傾聽蟬鳴的愜意嗎?
那時的我們不會為陽光落在身上感到焦慮,只是盡情感受夏天自由熱烈的氣息。
為何現(xiàn)在我們卻談“陽光”而色變,不再輕松無負擔地享受陽光了呢?
在溫度時間適宜的時候,多出去曬曬太陽吧。
畢竟每個夏天,也都是無可復制的啊。
本文轉(zhuǎn)自于 新浪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