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文化人,都愛去哪兒?
《北京名物》(中英文對照),田震坤 郭彩君 馬嘉 陳紅潔 呂洋 蒯新玨 李嘉旻 李若煊 繪,袁小茶 文,中國畫報出版社,2021年1月。
到國家博物館,找一回中國十大傳世國寶
國家博物館,東城區(qū)長安街16號。
如果你在北京找一個下雨刮風天氣不好的周末,從天安門地鐵口出來,還能看到一群“瘋子”穿著雨衣拿著雨傘,不去看天安門、不去看故宮、不戴旅行社的帽子,而是在長安街馬路對面的一座巨大的米白色建筑下排隊排出足足兩公里長,那你就找到了國博。近幾年博物館熱,但凡遇到中外大文物展,國博就要預約限制人數(shù),防止被“擠爆”。國家寶藏,一國文明之見證也。在這里,你除了能找到歷史課本封面的“人面魚紋彩陶盆”等傳世國寶常設展,每周每月都有流動性文物大展,只要你有時間,它就一直在等你,無問西東。
去潘家園逛一回“鬼市”
“鬼市”,朝陽區(qū)華威里18號。
“鬼市”?這個詞如果跟外國朋友解釋,還真要費點時間。鬼市跟鬧鬼無關,是北京古玩行特有的一個傳統(tǒng)——晚清民國時期,達官貴族家道中落,大戶子弟便偷拿了家中祖?zhèn)鞯恼鋵氉之嬚窘肿冑u。畢竟這是件有失身份的事,于是就選在了天沒亮時打著燈籠交易。窮人打燃火石,富人提燈籠,賣貨人人影穿梭,時明時暗如鬼火燈影,慢慢地潘家園“鬼市”就叫開了,一直延續(xù)至今。鬼市能淘到啥?文房四寶、古籍字畫、珠寶玉器、中外錢幣、皮 影臉譜、民族服飾、文玩手串……對了,記得一定得帶一個手電 筒,否則就外行了。
到琉璃廠看一回字畫
琉璃廠,西城區(qū)南新華街。
“琉璃廠”,一個在中國古籍書畫界被傳得神乎其神的寶地,其實就是一 條 800 米的街——和平門外,從柳巷走到延壽街,別小瞧街兩旁的兩溜兒舊平房,它們跟當年半個中國的文化名人有關,溥儀、張伯駒、梁啟超……隨便踹開一家老字號的門,說不定你現(xiàn)在驚掉下巴、只能在博物館里見到的傳世國寶,曾經(jīng)就秘密出現(xiàn)在這些舊平房里,免亂世顛沛流離。如今的琉璃廠,依然是北京乃至中國古籍書畫界的地標之一,把角兒的中國書店、再往里走的榮寶齋、一得閣……路過一牌子,寫著倆字“城管”?——噓……小聲點兒,那要從右往左念“管城”,是賣毛筆的。
到榮寶齋蹭一回免費“古董春拍預展”
榮寶齋,西城區(qū)琉璃廠西街19號。
有既提供無線網(wǎng)絡、空調(diào)、茶水,又能免費看古董文物的地方嗎?說不定還能上手摸摸? 遇到熟人還能蹭頓飯?這地方不是博物館,而是北京各大拍賣行的春秋拍。昔日的榮寶齋,就是琉璃廠的一個店鋪。如果你的朋友給你發(fā)一手機定位,說來“榮寶齋大廈”看樣東西,你可千萬別往高樓大廈里找——琉璃廠那溜兒舊平房里“稍微高一點的平房”就是榮寶齋大廈。由于地方有限,如今各大拍賣行的春秋拍預展基本都在五星級酒店里,誰也不用知會、不用打招呼,免費蹭一場“榮寶春拍”預展,才是榮寶齋的“年輕人正確打卡方式”。
到中國書店淘一本舊書
中國書店,西城區(qū)琉璃廠東街115號。
琉璃廠街把角兒看見“中國書店”的牌子,如果你以為“中國書店”只是個賣書的書店,那就外行了。這是一個對中國歷代典籍、書刊進行發(fā)掘、搶救、復制、整理工作的地方。1956年以后,北京的私營古舊書店并入中國書店。根據(jù)古籍流傳日益減少的情況,從1978 年起,中國書店采用古老的木版印刷和膠版影印等方法,復制、印行古籍超過690 萬部冊,其中鎮(zhèn)店之書就有《詞譜》《四體大字典》,等等?!断∫娭袊胤街緟R刊》《十竹齋書畫譜》……最優(yōu)者不過善本,最雅者實為書香,若是路過中國書店,一定要敲門進去,在舊書典籍中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去北京城市副中心,感受一回“文化糧倉”
“運河之舟”,通州區(qū)濱河南路。
小時候,最“討厭”跟家住東、西城的同學約聽戲、看演出。無論是天橋小劇場還是國家大劇院,晚上九點半散場,人家小伙伴隨便坐個公交、騎個車,半小時內(nèi)到家都洗完澡了;我還吭哧吭哧擠在遙遠的“八通線”上一身汗。沒辦法,當時家住“郊區(qū)”,無論是劇院、圖書館、博物館都不方便——總不能請人家到通州看看“船、帆、水”吧?可如今,《古運河圖景》的“船、帆、水”還真被建成副中心文化資源了:以“船”為造型的“運河之舟”,成了首都博物館(東館);城市副中心圖書館被構建為“森林書苑”——古籍文獻館、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館、開架閱覽區(qū)、智慧書庫全部向公眾開放;更酷的是設計成超大號“文化糧倉”的城市副中心——歌劇院座位1800 個,音樂廳座位 1600 個,戲劇院座位 1000 個,文化人兒,夠約了吧?
去天橋文化中心,體驗“走進藝術中心”
天橋文化中心,西城區(qū)天橋南大街9號樓。
我們在前面的篇章提到了天橋劇院。如果你還停留在“天橋”只能去聽戲、聽相聲的老印象中,那就“出土文物”了。斜對面的“天橋藝術中心”,才是酷斃青年的時尚生活方式!藝術中心里有啥?除了定期演出的大小劇場,還有一連串開放互動區(qū),幾乎每個周末都有主題展覽、文化沙龍、藝術普及、藝術培訓等活動。網(wǎng)紅歌劇的主創(chuàng)見面會?可以去!說不定還能蹭到合影!世界經(jīng)典戲劇的大牌導演對談?可以搶名額報名旁聽!適合小白的“音樂劇鑒賞知識分享會”?每期都有重磅嘉賓帶你解讀音樂劇的正確打開方式!門票貴不貴?活在北京就是有這點文化福利——幾乎都是“會員免費”活動!只不過有名額限制需要提前預約,許多分享會更是僅限 15—30 個名額。如果有事情來不了,記得線上取消哦。“放鴿子”的小伙伴會影響到下次藝術體驗預約。咋?動心了?要不……遷居北京?
注:本文選自《北京名物》(中英文對照),較原文略有刪節(jié)修改,文中所用插圖均來自該書。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fā)。
本文轉自于 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