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色一区二区三区,日韩欧美国产v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久久久综合日本,jap,免费观看片,2020每日更新国产精品视频

思杰拓才匯云

95后女生「進山養(yǎng)老」:大三休學,去種地

95后女生「進山養(yǎng)老」:大三休學,去種地

 

 

“25歲離城進山,種地成了我的主業(yè)。”

大三休學,兩年后進山,湯湯的人生軌跡總是令人料想不到,卻又件件發(fā)自她的本心。在同齡人人均996 的年紀,95后的她選擇定居山村,成為一名實習山民。

小時候在江蘇老家的記憶,工作以后的采風經(jīng)歷,讓鄉(xiāng)村生活成了她的心之所向。親人和自己相繼生病,以及新冠疫情的到來,再次給她的“歸園計劃”按下了加速鍵。

去年12月,在農(nóng)場工作一年之后,湯湯決定到麗水松陽安家。她以每月300元的價格租下了一棟老房子,租期20年,正式開始了自己的“養(yǎng)老生活”。

親人和師長質(zhì)疑:“為什么你總是這么特立獨行和標新立異?”

可是,人一定要掙很多錢嗎?一定要獲得什么成就嗎?她在每日的勞作中重新思考人生的意義——只想做一個健康快樂的人。

現(xiàn)在的她,在山里更忙了。歸園田居不是想象中的詩和遠方,而是日復一日的灰頭土臉,下地干活。

逐漸地,她開始在爬山時健步如飛,開始跟每一棵雜草較勁,開始被人誤認成“村里婦女”。這時候,她覺得自己真的融入山里,是個名副其實的“莊稼人”了。

后疫情時代,越來越多人向往“歸園田居”。當生活的秩序被疫情打破,考研、就業(yè)、房貸的壓力又接踵而來,都市人變得心事重重,精神緊繃。誰不想放下一切去追求淡泊恬靜的田園生活?但誰又能真的像湯湯一樣放下城市的一切?

“后浪研究所”邀請到了湯湯,請她聊聊自己的山居生活和松弛人生。她說,“山居不僅是短暫逃離現(xiàn)實生活,更是出于熱愛的選擇。”

以下是她的自述。

 

 

田園牧歌的另一面

在山里生活我最難克服的是蛇蟲鼠蟻。

我家有老鼠,蟲子什么的也很多,蚊蟲可能會把你盯得體無完膚。夏天明明很熱,但還是需要穿長褲長袖。不走運的時候,我會碰見蛇,太令人害怕了。來之前,沒想到會有這么多“訪客”。

剛搬到山里的第二天,就遇到了山洪。我家是木質(zhì)結(jié)構(gòu)的夯土房,房子背靠山體,有滑坡危險。村干部冒著大雨前來檢查,好在有驚無險。

除此以外,一日三餐都需要自己動手,我沒法偷懶,偷懶意味著餓肚子。在這里需要自己照顧好自己,沒有人能代替你做什么。我想,很多人可能受不了這樣的生活。

看起來很糟,對吧?但這片土地總能通過各種方式治愈我,滋養(yǎng)我,留下我。

去年年末,我把家安在了浙江麗水,這有錯落的梯田和讓人心向往之的駿山綠嶺,人稱“江南最后的秘境”。有257個國家級古村落散布在麗水的各處,我就在松陽鎮(zhèn)的一個小山村里。

湯湯和新家的合影(圖/湯湯的山中生活)

我以每月300元的價格租下了一棟老房子,租期為20年,這就算我人生的第一套房吧。房子有兩層,加起來有360平方米,但墻體傾斜,破敗潮濕,修繕真的是個大工程。

二樓太破了,沒法收拾,也沒那么多錢去收拾。所以我只重新翻修了一樓,貼了地磚,做了一個帶有衛(wèi)生間的臥室,又稍微收拾了一下廚房。為了保障安全,我把全屋的水電重新做了一遍,其他部分都沒有改。

“桐樹后”二樓的一角

這個房子看起來還是那么的破,但對我來說很夠用了,很舒服了。我給它取名為“桐樹后”。

“桐樹后”房如其名,在一棵梧桐樹后,是個無敵山景房,門口有一大片竹林。近處有個小山,泉水從山澗流出,遠處還是山,說它水秀山明真的不過分。

“桐樹后”門口的一大片竹林

入住的第一個月,我添置了家電、廚房用品、茶器、農(nóng)具等等,各項支出加起來共計9000多。其實山居真的不用太多存款。

真實的山居生活,一部分重合了想象,一部分經(jīng)歷了打破重組。這里有田園牧歌,雞犬桑麻,也有蓬頭垢面,辛勤勞作。

日常除了種地,我還得寫作賺錢。其他時間可以喝茶,看電影或者看書,有時候也會到周邊的村子溜達溜達,去溪流邊玩玩,順便撿撿垃圾。

種地是一件苦樂交加的事情。對很少參與體力勞動的人來說,地里那點事真的考驗人的身體極限和心理素質(zhì)。要和從沒使用過的農(nóng)具磨合較勁,還要和天氣搶時間,要和雜草競速,還要克服自己的惰性。

但巡田和干農(nóng)活也能讓我變得松弛。和植物打交道,似乎能和它共享天地靈氣和山月精華,踩在泥土上有很踏實的落地感,能感受到大地的包容。下地回來,坐在窗前,看著藍天、白云、竹林,吹著風扇,我也會覺得很輕松,很治愈。

晚上,躺在家門口的水泥地上看著星空,放著音樂,地面的溫度不會讓人覺得熱。那會我就覺得好幸福啊,真好!

家門口有三畝地,是我從村民那里租來的。但今年只種了大半畝。四月種水稻的季節(jié),我剛好在修繕房子,就錯過了最佳時節(jié),所以今年只種了蔬菜和水果。

湯湯的菜園子

蔬果的種類可不少,我種了有20多種。黃瓜、南瓜、西瓜、羊角蜜、辣椒、秋葵……我的南瓜長得好大,真的有二三十斤,西瓜長得也很好,結(jié)了好幾個,秋葵啊這些七七八八的東西都在生長。最開心的是,綠豆也豐收了。

我在超市吃到了這個很好吃的綠豆,就把它埋在土里,想試試看能不能發(fā)芽,結(jié)果真的長出來了。吃飯的時候,發(fā)現(xiàn)這些東西都是自己種出來,就會覺得很有成就感,覺得自己很厲害,很滿足。

不過,我依舊是全村種菜最差的。即使我看書自學了很久,還在農(nóng)場做過一年義工,還是沒法完全自給自足。如果有兩個人在這邊,菜就不夠吃了。

首先,我的耕種技術有問題,最主要是體力不夠。比如翻地,要用鋤頭把很板結(jié)的土壤疏松好,然后再攏好,接下來才開始播種。還要去拔草,以防雜草影響作物生長,跟它們搶營養(yǎng)。

其次,我不用化肥和農(nóng)藥,所以很多蔬菜中間就會生病,還有蟲子。周圍的村民建議我打藥,但我想把生態(tài)農(nóng)業(yè)和可持續(xù)的生活理念貫徹到底,所以拒絕了。今年四月種的番茄,一顆都沒吃到,全死了。所以我的有機蔬果產(chǎn)量不會那么大。

湯湯的玉米豐收了

除了蔬菜,小到大米、肉蛋奶、調(diào)味料、紙巾、書籍,大到家具,都要人工搬上來。因為我家住得比較高,車子沒法在山路上行駛,要步行幾百級石階和一段青苔石板路才能到達。

從入住到現(xiàn)在,光我自己背上來的東西,也至少也有1000斤左右了。村里面有小賣部,但我一般會10天左右去縣城采購一次。從村里到縣城,坐車要三四十分鐘。取快遞也得去縣城,好在大家達成共識,不管誰從縣城回村,都會捎回來。

正因如此,我暫時不愿意過度開放我的空間。

如果有人要來,我會要求她們帶夠自己要吃的大米。來得時間長,就以工換宿,來得時間短,就要給我交費。我也不會像導游一樣,帶著你到處玩,因為我的時間很珍貴。

我覺得你沒來過這里,沒走過我走的路,就不會懂得珍惜這兒的一切。我也希望來的人能夠自己去靜靜體會這里的空氣、植物、山風,以及古老的建筑。

很多人一開始會覺得,這有什么難的?

但他們把自己運上來就覺得很累了。就像我朋友,他們說“你為什么可以走得那么快?為什么感覺你在路上是飛著的?”,他們在后面氣喘吁吁。

我說我一開始也這樣,從山下走到家,我需要休息1-2次,現(xiàn)在我基本上不用休息了。

另一位好朋友來看望我時,只帶了一個小小的行李箱。從山下往我家走的時候,她突然跟我說,“我終于知道你為什么不愿意跟大家分享你現(xiàn)在的空間了,因為他們不懂”。

 

 

田園想象落地生根

休學,是一切的開始。

人生的指針偏離了既定的程序,開始逆時針轉(zhuǎn)動,我沒有走大家眼中那條標準的人生軌跡。

我大學學的“數(shù)字媒體”,特別枯燥,沒事就得琢磨后期制作,想到這我就倒吸一口涼氣。一直這樣上學,并不太能帶給我什么。我不想渾渾噩噩上完學,再把自己丟入社會。

父母老師問,“為什么你總是這么特立獨行和標新立異?”。我自己也疑惑,我怎么總是在想一些跟同學、同輩人不一樣的事情。為什么大家都要一樣?我慢慢接納自己,和自己和解。

大三上學期,我決定先暫停下來。

休學之后,我去了杭州,因為它半山半城,非常舒適。

大學期間我就經(jīng)常想怎么賺錢,也有電視臺的實習經(jīng)歷。所以找了一份內(nèi)容策劃的工作,和空間美學相關,同時還是自由撰稿人。為了盡快賺錢,我還會幫一些公眾號做運營,每天工作時間超長。

因為很少坐班,那段時間我去了很多地方采風,包括安徽、江西等,之后還去了浙江周邊的桐廬、臺州,最后來了麗水。這段采風經(jīng)歷讓我很向往鄉(xiāng)村生活。

脫離主流,人生反而不再像淤堵的河道那樣,這股力量為我沖刷出了一條新的路,成了滋養(yǎng)“田園想象”的土壤。

傍晚,村莊的天空很漂亮

2019年10月,埋種。

我在網(wǎng)上看到一個博主曬自己的山居生活,就把所有的內(nèi)容看完了。我好羨慕他,覺得這種生活真的很棒。當時心里就想,既然這么向往,為何不自己試試看?

我是做事比較有規(guī)劃的人,在我萌生這個想法時,就開始有意識存錢了。一邊學習運營、策劃和寫作,一邊學習做飯和種地。我也粗略計算過到山里生活,一個月要花多少錢。

2020年,破土。

爺爺、外婆和我相繼生病,以及新冠疫情的到來,給“田園想象”落地生根按下了加速鍵。

爺爺患癌,外婆患了血液相關的疾病。那段時間,我真切體會到花錢也延長不了生命的長度。我們遇到的最大問題是,錢解決不了問題,治不好爺爺?shù)牟?。人生充滿了無可奈何,意外發(fā)生的很快,你還沒準備好它就來了。

所以,我花了很多心思去研究他們的病“怎么治療,病因在哪”。我發(fā)現(xiàn)醫(yī)生非常關注他們的飲食,包括要吃什么,補充什么。但他們都生活在農(nóng)村,沒有高壓,食物也很新鮮的。那是怎么回事?

后來發(fā)現(xiàn),種植農(nóng)作物時大量使用化肥和農(nóng)藥,讓他們比城市人更容易接觸和食用到有大量農(nóng)殘的蔬果。這件事就像一粒種子,讓我開始去了解食物、農(nóng)業(yè)和自然。

外婆痊愈后幾個月,我的身體開始出現(xiàn)高血壓和心律失常的癥狀。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是在提醒我做出一些改變。

湯湯躺在家里的長凳上休息

與此同時,新冠疫情爆發(fā)了,我們都不知道這個世界發(fā)生了什么。大家都很懵,都以為是一個暫時狀態(tài)。但在城市里封控久了,我覺得很難受。這個密閉空間就那么大,甚至小區(qū)里都不允許到處轉(zhuǎn)。

區(qū)域解封后,我就回江蘇的農(nóng)村老家了,村子里的自由度相對高很多。村口是封的,但在村內(nèi)還可以自由行動,走出家門這件事沒那么難。那會我覺得,農(nóng)村好像比城市好很多,只要不踏出村與村之間的界限就行了。

 

從個人、家庭到社會,這些橫生出來的事件,讓我重新思考人生的意義。

我是要掙很多錢,還是要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或是要獲得什么成就,最后我發(fā)現(xiàn)我只想當一個健康快樂的人。邁出這一步,意味著要再次接受自己和家人朋友的審視。

我一邊四處找地方,一邊糾結(jié)猶豫。我擔心我選擇的生活達不到預期,等再返回城市就會落后于同齡人。我也擔心,在我30歲的時候,還要跟應屆生去競爭同一份崗位。

2021年,抽枝。

 

試探,然后確定心意。

我先去農(nóng)戶家里住了幾天,又去松陽的歸樸農(nóng)場做了一年義工。

歸樸農(nóng)場的主人是張老師和夏老師,他們從城市來這做生態(tài)農(nóng)業(yè),研究原種保護繁育等。在那,我參與了完整的水稻種植,包括插秧、拔秧、捉蟲、下田除草等,還學習了一些農(nóng)具的使用。

湯湯在學習插秧

剛開始我也不適應,因為用水不便,不能洗澡,潮濕的空氣還混雜著霉味。夏老師好奇“這細皮嫩肉的姑娘,為何有如此離譜的想法?”,甚至打趣說想滅了我的“種地夢”。

但這兒有魔力,我總能在一瞬間里重新被治愈。心情不好或者覺得很累的時候,抬頭看看天空和云朵就好了。我體會到了那句“遇事不決,但問山風”。后來我再返回城市,我發(fā)現(xiàn)我還是喜歡在山里生活。

湯湯和張老師、夏老師的合影

2021年12月,開花結(jié)果。

在松陽,我終于簽下了夢中情房“桐樹后”。我四月份著手修繕,五月底就正式入住了。

我們村里常住人口只有100多,多是六七十歲以上的老年人。但村子可記載的歷史有400多年,在有些老人的口中甚至有800年了。村里的大多建筑都是年長我很多的。

在這里,村民們簡單淳樸,包容性強,人生經(jīng)驗也很豐富。“東家給米,西家給油”的熱情,讓我感受到了滿滿的善意。但也會有些雞零狗碎和閑言閑語,比如誰家的雞吃了你家的菜,有趣又直接的小矛盾每天都會面對。

我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真正融入這里的呢?大概是從第一次被別人叫做“村姑”吧,比起之前,我的皮膚沒有那么精致和白皙了,但我覺得我成功了,我是真正的“村里人”了。

 

 

焦慮的反義詞是具體

漂泊在都市里的人,都是懸在半空中的。

山居之前,我不知道人生該往哪走。我有很多虛無縹緲的煩惱,用最近的熱詞來說就是“精神內(nèi)耗”。我時常焦慮、擔憂,找不到方向。

來到山村,我能感受到四季輪回,植物生長,以及雨后泥土的清香。我會花好每一分錢,會珍惜糧食和家里所有的東西,慢慢變得完整而踏實。我覺得焦慮的反義詞是具體。

不開心還是會有,也會擔心收入和感情,但這些煩惱都是明確而具體的。我每天睜開眼睛,就要考慮今天吃什么,要不要蓄水,菜還能不能救活,家務是不是得做了。我不用費盡心思去安排什么,日常慣例就夠填滿我的時間了。

這兒的生活跟我想象中的“隱逸田園”完全不同。

我覺得我人生當中,從沒有過這么頻繁的社交活動。這種熱鬧完全對沖掉了焦慮和孤獨。因為縣城不大,所以每有新人搬來,大家就都知道了,他們就會熱情地跟你交朋友。

松陽縣業(yè)態(tài)豐富,有很多民宿,酒館,還有先鋒書店。有很多年輕博主四散在松陽的其他村莊,我們偶爾也會聚聚。他們有搞攝影的,有做藝術的,有辦策展的,甚至還有一些民藝大師。我做過品牌內(nèi)容相關的工作,所以跟他們有些聯(lián)動,也會義務幫一些民營企業(yè)家辦活動。

可以說,山居治好了我的“精神內(nèi)耗”。

湯湯在曬稻子

我發(fā)覺到人生的路變得更寬了,我有更多機會和可能性。

今年5月,我開始在小紅書@湯湯的山中生活上,發(fā)布自己的日常。這給我?guī)砹撕芏嗪屯饨缃佑|的機會,陸陸續(xù)續(xù)有兩個播客,一個雜志和兩個公眾號邀約采訪。

焦慮轉(zhuǎn)化成松弛,壓力變成了享受。我覺得未來我能做任何事,房子可以關掉,地也可以不種,可以去體驗各類的職業(yè),比如學咖啡和陶藝,也能去徒步或旅居。“桐樹后”能幫我兜底,累了我隨時回來就行了。

一開始,大家都不太能理解我的決定。我甚至瞞了父母很長時間,但媽媽知道以后還是選擇尊重我,她覺得我健康快樂就行。朋友們覺得我很奇怪,有人覺得我被騙了,被洗腦了,還有人覺得我遭受了嚴重的情感打擊。

直到他們看到我在小紅書和朋友圈里的更新,才慢慢相信。很多人羨慕我,覺得我自由快樂,過著向往的生活,這是他們夢寐以求的。我做到了我想做的事,這讓我很有成就感。

大家的態(tài)度轉(zhuǎn)變,折射出對山居生活的向往,對都市壓力的排斥。就像我在小紅書里說的那樣,“農(nóng)民的孩子,血液里都是種子”,這種“隱逸山林的文化”,或許刻在了許多中國人的基因里。

就像我的讀者朋友,他們也非常羨慕和向往。但我會把真實情況呈現(xiàn)給他們,我希望他們理智判斷。山居是短暫逃離現(xiàn)實生活的方式,但更應該是出于熱愛的選擇,不然也會很痛苦。

到山村里,必然要犧牲部分高速時代的便捷和福利,要面朝黃土背朝天,也會長斑變黑,少有機會穿漂亮的裙子,這都是選擇的代價。但對我來說,得到的遠遠比失去的多。

村里人送給湯湯一只西瓜

選擇山居,不那么拼命在城里買房,也不意味著躺平。

我認為自我成長和自我愉悅是最重要的事情。25歲,我終于接受了自己是一個普通人,我想認認真真地感受每一天。所以,“在城市買房安家”對我來說一點都不重要了。

我不想那么用力,也不想還月供,我寧愿花錢去租比較大的房子。但如果完全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nèi),我也不排斥。不過要是犧牲了我的精神和身體健康,我就覺得沒必要了。

我覺得我也很努力,只是換了個地方而已。我要寫作,還要打理農(nóng)田,做各種活,這不是躺平。我現(xiàn)階段也不符合躺平的條件,我要賺錢供養(yǎng)山里的生活,又得為出國留學攢一筆基金。

我不覺得我物欲低,我也不是沒有野心的人,但我的欲望在不同的方向上。有人覺得買只包就很快樂,但我覺得和朋友喝杯茶,或者除一片草才是快樂。這兩者沒有好壞對錯之分,都是出于本心的喜歡。

我覺得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xiàn)自己想要的生活,這是一個超級大的野心。

日落時分,找個喜歡的地方野餐

我的想法會比較簡單,我覺得并不一定要長久住在這,也不要給自己設限。只要保持進取的狀態(tài),人生的自由度就可以放得很寬,遇到合適的人就結(jié)婚,如果沒有就單身。

未來,我想出國繼續(xù)接受教育,想流浪中國的十座城市,想開一個雜貨書店,想寫十個非遺或民藝的故事,還想徒步到縣城,走走村里那些老人走過的路……

我不想輸出一些“制造焦慮”的事情,我希望我做的事有意義,有價值。我考察了竹編、花鼓等松陽非遺,也看了很多相關書籍。不管是挖掘和傳承傳統(tǒng)文化,還是給自己引流,我都覺得這是一件好事。

最近,我要離山出走,去“躲清靜”。山里的熱鬧,讓我有點懷念一個人的時光。

我計劃到廈門、南京和鄭州旅居,“桐樹后”也暫時迎來了新主人。我在小紅書上認識的博主杉杉,會先幫我照看菜園、打理小院。

邊走邊看,以后會發(fā)生什么,誰也不知道呢。

 

本文轉(zhuǎn)自于  今日頭條

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才匯云網(wǎng)”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0條評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