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們會想盡辦法,各種荒謬的辦法,來避免面對自己的靈魂。但只有直面靈魂的人,才會覺醒。”
《擺渡人》中主人公迪倫的遭遇,恰恰是這句話的完美詮釋。
在一場火車事故中,15歲的女孩迪倫成了唯一的遇難者。
在這里,她要與擺渡人崔斯坦一起穿越重重難關,化解層層迷茫,抵達輪回之地。
穿越荒原的旅程,也是迪倫內(nèi)心的覺醒之旅。
讀懂書中這最觸動靈魂的這6句話,幫助你叫醒那個沉睡的自己。
-
人活著就會失去,你失去的不會再來,你爭取的永遠都會失去。
迪倫5歲那年,父母離異,面對性格強勢的母親,父親選擇了退讓,從此不再踏入家門。
她失去了父愛和一個溫馨的家,只得委屈巴巴的生活,獨自承受所有的不快樂。
每次有同學挖苦嘲笑她的時候,凱蒂總能站出來保護她。
好景不長,凱蒂因為父母離婚轉學走了,迪倫失去朋友,再次陷入低谷。
15歲那年,她終于聯(lián)系上了自己遠在阿伯丁的父親,就決定坐火車去看他。
可命運偏偏跟她作對,就這樣把她的生命,永遠留在了那列駛向阿伯丁的列車上。
短短十來年的光景,迪倫就遭遇了常人一輩子的大起大落。
可她并沒有因此一蹶不振,在靈魂踏上荒原的旅途中,過早經(jīng)歷過人間起伏的她,面對那些坎坷溝壑,和兇狠的惡魔,反而比其他人更加從容淡定。
作家白先勇說:
“擁有的從來都是僥幸,無常才是人生的常態(tài),所有的成熟都是從失去開始。”
每個人的一生,都會有這樣那樣破碎難熬的瞬間。
或是感情的失意,學業(yè)事業(yè)上的失利;或是偶然失之交臂的機會,是某次路途中錯過的風景。
到了一定年紀以后,經(jīng)歷得越多越明白,有些失去,是人生的必經(jīng)之路。
生命里的泥濘與缺憾,那些被生活壓壞的碎片,只能靠自己去填滿重塑。
他上一個擺渡的人叫喬納斯,是二戰(zhàn)時的德國納粹士兵,還在臭名昭著的波蘭集中營做看守。
迪倫對納粹相當厭惡,便質問崔斯坦,為什么連這樣的人你還要給他做向導。
崔斯坦卻說,喬納斯死時才18歲,他生性善良,在父親威逼之下,不得已參了軍。
即便在集中營,他也見不得衛(wèi)兵們毆打、迫害猶太人。
可他無法逃離軍營,更不敢違抗軍令,只能眼睜睜看著,無能為力。
老人死后,喬納斯來不及感傷,身后一聲槍響,年僅18歲的他,也倒在了血泊之中。
崔斯坦的故事講完,迪倫也早已從先前的厭惡轉為同情和佩服。
原來,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良善和過錯,沒有一個靈魂不值得尊重。
“我尊敬任何一個獨立的靈魂,雖然有些我并不認可,但我可以盡可能的去理解。”
就像梵高說的,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團火,但路過的人只看到了煙。
不要用自己的成見隨意評價他人,穿越內(nèi)心偏見的迷霧,才能照亮別人,溫暖自己。
簡單的說,就是你所見到的場景,都是你的心境變化而來。
可跟著崔斯坦沒走兩天,卻發(fā)現(xiàn)荒原上高低起伏,長滿了荊棘,偶爾還會遇到滿是黑泥的沼澤地。
她還發(fā)現(xiàn)這里的天氣不同尋常,當她心情好的時候,就會天朗氣清,萬里無云;
后來她才知道,每一位靈魂所要走的路,都是根據(jù)他們自己的想法而化成的。
其實,小說中看似離奇的荒原,何嘗不是我們當下的世界?
正如心理學中的“投射效應”,說的就是所有的外在都是我們內(nèi)心的投射和倒影。
當你開始抱怨的時候,你的世界就是一團灰色,你站在那個灰色的圈子中心,不停地向四周散發(fā)出怨氣。
那些所討厭的那些人和事,都是你自己的負能量吸引而來。
塞繆爾說過:“世界如一面鏡子:皺眉視之,它也皺眉看你;笑著對它,它也笑著看你。”
當你改變自己的心態(tài)和姿態(tài),不心生氣餒,不怨天尤人,你的好運自然會紛至沓來。
面對剛剛離世的人,擺渡人最大的挑戰(zhàn),就是去靠近一顆顆受傷的心。
崔斯坦雖能掌握擺渡者過去的點點滴滴,甚至還會“讀心術”。
但即便如此,他也會為擺渡者始終走不出死亡的陰影而犯難。
為了安慰他們,他就用最合適的角色出現(xiàn)在每個靈魂面前。
有被情所困的人,他就變作對方愛人的模樣;有夭折的孩子,他就變成孩子的父母。
在少年喬納斯面前,他就化身為一名長滿胡須的高大中年漢子,讓人有種十足的安全感。
而遇到迪倫時,他又成了一個青蔥少年,想要充當一位同齡的知心朋友,與她結伴而行。
崔斯坦沒有把寬慰掛在嘴邊,可言行舉止中,全都是不動聲色的體諒。
實際上,只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久了,心里裝不下別人。
當你學會換位思考,推己及人,把自己的腳放進別人的鞋里,就是對他人最好的關懷與體諒。
-
每一個鐫刻著愛與善意的靈魂,都會成為我們生命中的擺渡人。
他沒有自己的名字,沒有自己的容貌,更沒有家人朋友。
可對方不僅把崔斯坦當做垃圾桶,肆意宣泄自己的情緒,甚至還怨恨他把自己帶到荒原。
得知擺渡人的秘密后,迪倫不但向他道了歉,還伸手撫慰他。
后來,在荒原的一處大峽谷,迪倫被成千上萬的陰靈糾纏,差一點就魂飛魄散。
迪倫問他,為什么如此拼命,他明明可以像從前那樣,全憑擺渡者自己的造化,不必自己冒險。
他只說,我引領過數(shù)不清的靈魂,卻只有你心疼過我,給過我善意。
你所傳遞出的善意,做過的好事,都會化為滋養(yǎng)你的養(yǎng)料,給你溫暖和回報。
抵達荒原終點的時候,迪倫一腳踏了出去,而崔斯坦卻被一道光幕阻擋在了荒原盡頭,兩人自此分別。
當?shù)蟼惖搅诵率澜?,才發(fā)現(xiàn)這里的人靈魂不滅,好似活在天堂。
幾經(jīng)周折,她終于找到了一個活了幾個世紀的老婦人。
從老婦人的口中,迪倫得到了返回荒原的秘密:只要推開任何一扇門都能夠回去。
但對方還說,已經(jīng)有過很多人來請教她返回荒原的秘訣,可沒有一個人成功。
而在新世界,不僅能夠長生不死,還可以享受生前沒有的物質生活。
可迪倫明知道荒原上的陰靈會要了的命,她還是鐵了心的要去找崔斯坦。
少年喬納斯還想勸她再考慮考慮,她卻頭也不回地推開了一扇門,一腳踏入了荒原。
聽過一句話,有的機會失去了就再也沒了,所以等待和猶豫才是這個世界上最無情的殺手。
就像老婦人那樣,盡管她深愛著自己的丈夫,但還是在等待中熄滅了心中的火花。
即便知道丈夫被荒原的陰靈糾纏,她也沒有勇氣跨過那道門。
茨威格在《人類群星閃耀時》中寫道:當改變命運的時刻降臨,猶豫就會敗北。
人生是走出來的,只有先邁出第一步,才有調(diào)整方向的可能。
與其因錯失良機而抱憾終生,不如把握當下,給自己一個機會,少留一點遺憾。
▽
英國《衛(wèi)報》曾評價《擺渡人》:
這是一本教你學會如何去愛的偉大作品。
不要忽略人生中每一個讓你意想不到的時刻,那是你的靈魂擺渡人在向你告密。
它或許是你人生至暗時刻的一次伸手,或許是你千頭萬緒時的一根線頭。
“如果命運是一條孤獨的河流,誰會是你的靈魂擺渡人?”
每個人的崔斯坦,其實都是自己;生活能渡的,都是愿意自渡的人。
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才匯云網(wǎng)”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