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極則形象明,心靜極則智慧生。
晚清翁同龢曾寫過一副對聯(lián):“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遇事的心態(tài),決定處世的格局。
心浮氣躁者,一事無成;沉著冷靜者,百福自集。
真正厲害的人,遇事壓得住火,沉得住氣,穩(wěn)得住局。
01
壓住火,遇事不怒。
有這么一則寓言故事。
有一頭毛驢,本來在磨坊里任勞任怨地拉磨,突然一條流浪狗跑過來對他齜牙咧嘴道:
“哎呦,傻驢真可憐,只配在院子里拉磨,你活一輩子還不如我活一天快活!”
毛驢聽到后,怒不可遏地沖上去要與狗打架。
可是狗跑得太快了,它根本追不上。
它回來后一邊繼續(xù)拉磨,一邊想著狗的話,覺得更生氣了。
這時主人的兒子跑過來嚷著要騎驢,毛驢正好沒地方發(fā)泄,便一腳將孩子踢出去,孩子摔得頭破血流。
主人聞聲趕來,看到哇哇大哭的孩子,一怒之下,把驢賣到了屠宰場。
因為控制不住自己的怒氣,毛驢就這樣丟了自己的性命。
生活中,每個人都有氣不順的時刻,或是被爛人無端挑釁,或者是被壞人誤解污蔑。
若遇事任由怒火攻心,最終只能自毀自傷,關(guān)鍵時刻壓住火,再難的局面,都會迎來轉(zhuǎn)機。
拳王鄒市明在成名之前,有一次參加業(yè)余拳賽,遇到了一位南美拳王。
當時比賽的規(guī)則是以點數(shù)記勝負,主要看擊打的部位和次數(shù)。
比賽剛開始時,雙方都很謹慎,誰也不主動進攻。
很長時間過去了,比賽陷入膠著,觀眾漸漸不耐煩。
有人起哄讓南美拳王快點出拳,也有人高聲譏諷鄒市明,讓他主動出擊。
眾人喧嘩之際,南美拳王開始心浮氣躁,而鄒市明始終不為所動。
終于,他趁南美拳王情緒不穩(wěn),用出其不意的打法成功激怒了他,緊接著連續(xù)出拳直擊其要害,贏得最終勝利。
其實,生活也猶如拳賽,真正成熟的人,不會被一時情緒裹挾,自亂陣腳。
就如莎士比亞所說:
“誰能夠在驚愕之中保持冷靜,在盛怒之下保持穩(wěn)定,在激憤之間保持清醒,誰才是真正的英雄。”
真正的人生贏家,往往是“胸有激雷而面若平湖”之人。
心中有數(shù),才能有條不紊;遇事不怒,才能從容處世。
02
沉住氣,屈而不亂。
“中國預(yù)警機之父”王小謨,有一句人生箴言:
“人生有低谷,心情從來沒有低谷。”
1961年,王小謨從大學(xué)無線電專業(yè)畢業(yè),走上研制雷達的道路。
才開始工作的他,很快嶄露頭角,一路升至副總設(shè)計師的位置。
然而命運捉弄,僅僅不到兩年時間,他便被冠以“反動學(xué)術(shù)權(quán)威”,被發(fā)配到機房去管理計算機。
面對不公的境遇,王小謨并沒有抱怨哀嘆,而是開始自學(xué)計算機知識。
閑時他把機房打理得井井有條,用計算機程序下棋,在機房的空調(diào)冷卻池里游泳,生活怡然自得。
兩年后,他再次出山時,已成計算機專家。
屬于他的機會,也很快到來。
受國家調(diào)令,七八百名技術(shù)人員轉(zhuǎn)移到貴州的大山之中,秘密組成電子工業(yè)部38研究所,王小謨掛帥,成為了三坐標雷達的總設(shè)計師。
星云大師曾說,在等待的日子里,養(yǎng)得深根,來日才能枝繁葉茂。
生活總是起起伏伏,那些穩(wěn)住了心的人,才能走穩(wěn)余生的路。
康熙年間,20歲出頭的宮廷畫師冷枚,憑借其高超的畫技,贏得了皇帝的青睞。
康熙南巡,他參與創(chuàng)作《康熙南巡圖》,康熙六旬大壽,冷枚已經(jīng)獨當一面,帶領(lǐng)14名知名宮廷畫師,創(chuàng)作《萬壽圖》給皇帝祝壽。
康熙最得意的大手筆作品《避暑山莊圖》,都是欽點冷枚作畫。
然而到了雍正年間,冷枚卻被莫名逐出宮廷畫院,內(nèi)廷的記載里,再也找不到他的任何創(chuàng)作記錄。
從康熙時的風光無限,到雍正時被“打入冷宮”,這待遇可謂天差地別。
但冷枚沒有灰心,而是耐著性子,在民間默默作畫十三載。
也正因為他的耐心蟄伏,讓他在50多歲時,再次等到乾隆的青睞,入宮延續(xù)他宮廷畫師的輝煌。
季羨林老師曾說,不完美的才是人生。
人這一生,有一馬平川的暢快,也有溝壑萬千的曲折。
境界越高的人,將一切境遇當作對自己的磨礪。
他們身上,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底氣,也有“任憑風吹雨打,勝似閑庭信步”的從容。
沉得住氣,是向下扎根,后續(xù)發(fā)力,是厚積薄發(fā)的沉淀,也是物來順應(yīng)的智慧。
03
穩(wěn)住局,驚而不亂。
知乎上有個熱門話題:“什么能力很重要,但是大多數(shù)人沒有?”
有個高贊回答說:“遇事穩(wěn)住局,驚而不亂。”
生活從來沒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現(xiàn)場直播。
遇到麻煩,心浮氣躁,則滿盤皆輸,遇事穩(wěn)得住,才能化險為夷,扭轉(zhuǎn)乾坤。
被稱為“千古圣人”的王陽明,曾經(jīng)歷過一次生死危機。
正德十四年,寧王朱宸濠發(fā)動叛亂,王陽明奔赴前線,不畏生死,用了僅僅43天時間,將寧王擒獲。
但他的功勞,卻引發(fā)朝臣的嫉妒,小人的陷害。
有人誣陷他是寧王同伙,也有人說他的功勞太大,顯得君主無能。
甚至有人建議,將寧王朱宸濠釋放,讓明武宗親自擒獲,以示天威。
眼見朝中又將掀起一場腥風雨雪,換做常人,定會驚慌失措、如臨大敵,但王陽明并沒有。
他先是找到宦官張永,把寧王交付于他,將功勞全部歸功到武宗名下。
之后,他悄悄搬到冷清的寺廟,不再過問朝中之事。
時間久了,天子平息了怒氣,他也證明了清白。
有人評論說,這場教科書級的“化險為夷”背后,藏著王陽明的“驚而不亂”的處世智慧。
后人更是稱贊他:“危疑之際,神明愈定,智慮無遺”。
真正的高手,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
狂風驟雨之際,他們平靜以對,身陷囹圄之際,他們亦不慌張。
正如有句古話所說,“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沉得住氣,穩(wěn)得住局,才是強者的處世之道。
▽
《昭徳新編》里說:“水靜極則形象明,心靜極則智慧生。”
遇事最高明的處理方式,是迷而不失,驚而不亂。
風起云涌之間,內(nèi)心也始終住著一個沉穩(wěn)的舵手。
如此,再大的風浪也不能奈你何。
本文轉(zhuǎn)自于 洞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