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都是同一個人種,斯拉夫人!
什么是斯拉夫人?他們的歷史如何?
斯拉夫人(英語:Slavic peoples)是歐洲各民族和語言集團中人數(shù)最多的之一,有三億四千萬人。主要分布于東歐和中歐,語言屬于斯拉夫語族。 斯拉夫人發(fā)源于今波蘭東南部維斯杜拉河上游一帶,于一世紀時開始向外遷徙,六世紀前后,斯拉夫人出現(xiàn)在東歐平原上,那時的他們介于游牧民族與農(nóng)耕民族之間,有時還靠劫掠為生。六世紀的擴張使得他們的居地已經(jīng)遍布歐洲中東部。近代隨著俄羅斯疆域的擴張,斯拉夫人也向西伯利亞及中亞地區(qū)遷徙。
斯拉夫人通常分為東斯拉夫人、西斯拉夫人及南斯拉夫人。
東斯拉夫人:俄羅斯人、白俄羅斯人、烏克蘭人、盧森尼亞人(魯塞尼亞人)
西斯拉夫人:波蘭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索布人、波美拉尼亞人
南斯拉夫人:塞爾維亞人、保加利亞人、波斯尼亞人、克羅地亞人、斯洛文尼亞人、黑山人、馬其頓人
斯拉夫人這一用法最早可見于公元6世紀,拜占庭學(xué)者普羅科匹厄斯(Procopius)的著作中。在他的書中,他用了不同的形式,諸如Sklaboi (Σκλ?βοι), Sklabēnoi (Σκλαβηνο?), Sklauenoi (Σκλαυηνο?), Sthlabenoi (Σθλαβηνο?),Sklabinoi (Σκλαβ?νοι),來指代斯拉夫人。同時期,還有因為拜占庭學(xué)者約達尼斯(Jordanes) 采用拉丁文的Sclaveni來稱呼斯拉夫人。
Slověninъ這個說法通常被認為源于slovo ("語匯"), 原意為 "說同種語言的人,古斯拉夫人透過語言來劃分民族,把跟自己講相同語言的人稱為“slova”,意即“會說話的人”;而把和自己語言不同的人叫作“nemoi”,即“啞巴”(這亦成為多種斯拉夫語言中對德國的稱呼)。
Slovo ("語匯") 這個詞也和slava ("榮譽")和slukh ("傾聽")有關(guān),都起源于古印歐語系?lew- ("被稱為, 榮譽")一詞,也和古希臘語的κλ?ος (kléos "名望")同源。
歐洲歷史上的重要事件使得三支斯拉夫人從文化和宗教上一分為二。1054年基督教的東西教會大分裂,東正教和天主教分庭抗禮,從此以后東斯拉夫人屬于以東正教為代表的拜占庭文化圈,而西斯拉夫人屬于以天主教為代表的拉丁文化圈。至于南斯拉夫人,由于兩次分類的地理界線都在他們中間穿過,因此就分屬兩邊。塞爾維亞人、馬其頓人、黑山人屬于拜占庭文化圈,斯洛文尼亞人、克羅地亞人、波斯尼亞人就屬于拉丁文化圈。
另外,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影響,很少數(shù)的斯拉夫人改宗回教,如波斯尼亞克人、波馬克人、托爾貝什人等。
西斯拉夫人、東斯拉夫人和南斯拉夫人等三個斯拉夫亞群,各有不同的多樣背景,分別反映在個別亞群的獨特歷史、宗教和文化。史前文化的考古顯示,各亞群間在青銅器和鐵器時代有顯著的文化共通性,但現(xiàn)代斯拉夫民族在血緣基因和文化上都已經(jīng)多樣化及差異化,亞群間的關(guān)系各有不同,民族認同感逐漸式微,甚至演變?yōu)檎瘟錾系膶α?。就三個亞群來看,個別文化差異主要來自于歷史背景的演變。
在東日耳曼遷離中歐后,西斯拉夫人定居在波蘭、捷克、斯洛伐克一帶,與日耳曼人、匈牙利人、凱爾特人、古普魯士人和潘諾尼亞阿瓦爾人(Pannonian Avars)混居,受到西羅馬帝國文化和天主教會的影響。
東斯拉夫人早期與芬蘭-烏戈爾語族(Finno-Ugric peoples)和波羅的人混合并接觸,也與安特斯人 (Antes) 及伊朗人混居與文化交流,后來又受到可薩人和維京人的影響。東斯拉夫人的國族起源可追溯到10世紀開始的基輔羅斯和羅斯汗國的部落聯(lián)盟,受到拜占庭文化和東正教的影響。
南斯拉夫人與許多文化及血緣有交流,包含巴爾干當(dāng)?shù)氐脑硬柯?、凱爾特部落、羅馬人,以及曾經(jīng)入侵的東日耳曼民族、亞洲民族及高加索部落。大部分南斯拉夫人曾經(jīng)隸屬于東羅馬帝國、奧斯曼帝國,屬于東正教和伊斯蘭教的文化領(lǐng)域。但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的南斯拉夫人主要受到西羅馬帝國的影響,因此長期以來被天主教會所接受。
由斯拉夫民族整體綜合來看,在基督宗教的信仰人口中,斯拉夫人大多數(shù)屬于東正教,其次是天主教,還有一些少數(shù)是新教?;亟掏饺丝谥校估蛉硕鄬儆谶d尼派分支的哈納菲法學(xué)派。到了20世紀末、21世紀初,部分斯拉夫人對于基督教傳入前的當(dāng)?shù)匦叛霎a(chǎn)生興趣,引發(fā)斯拉夫本土信仰的重新流行。???
本文轉(zhuǎn)自于 美國創(chuàng)業(y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