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黃土地的兒子”,18年前習近平在一篇自述文章中這樣說。艱苦的青春歲月,黃土高陂,培養(yǎng)了習近平堅定的信念,為人民做實事,五十年寒來暑往從梁家河到正定,從福建到浙江,從上海到中央,一路走來夙夜為公的風范不變,一心為民的情懷依舊。
15歲來到黃土地時,我迷茫、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jīng)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作為一個人民公仆,陜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里培養(yǎng)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無論我走到哪里,永遠都是黃土地的兒子。
摘自 習近平《我是黃土地的兒子》
我在正定下鄉(xiāng)調(diào)研時,經(jīng)常要過滹沱河.....我都是騎著自行車去,到了滹沱河邊,扛著自行車一步一步蹚過河。到了要去的公社,我就住在他們那。那個時候沒有什么招待所,公社書記把他的辦公室,床鋪讓給我。當年的那種情景,我歷歷在目。雖然幸苦一點,但確實摸清了情況,同基層干部和老百姓拉近了距離、增進了感情。當縣委書記以后,全縣200多個村子我都走遍了。
摘自 《習近平總書記的扶貧情結(jié)》
真正的政績在老百姓的口碑里,要做這種雪中送炭的事情,把有限的錢用在節(jié)骨眼上,不要做那些圖虛名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政績工程。摘自2007年6月14日,習近平在黃浦區(qū)調(diào)研時的講話。
黨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鄉(xiāng)親們是笑還是哭,如果鄉(xiāng)親們笑,那就是好政策,要堅持。如果有人哭,那說明政策還要完善和調(diào)整。好日子是努力出來的,貧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決心,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摘自2015年6月16日,習近平在貴州遵義縣楓香鎮(zhèn)花茂村考察時指出。
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切實解決好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扎實做好下崗失業(yè)人員,高校畢業(yè)生,農(nóng)民工,退役軍人等重點群眾就業(yè)工作。
摘自2020年6月10日,習近平在寧夏考察時強調(diào)。
中國共產(chǎn)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黨團結(jié)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無論面臨多大的挑戰(zhàn)和壓力,無論付出多大的犧牲和代價,這一點始終不渝、毫不動搖。
摘自2020年5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內(nèi)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diào)。
“讓人民過上好日子”這是習近平常掛嘴邊的話語,鏗鏘有力的莊嚴承諾彰顯著總書記熾熱深厚的人民情懷。為了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習近平領航中國砥礪奮進,山再高,往上攀,總能登頂,路再長,走下去,定能到達。我們要不懼風雨,堅韌前行,初心不改,矢志不渝。
來源: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