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事,困于想,而破于行。
清朝時期,有個年輕人頗有才華,參加鄉(xiāng)試第一年,便考中舉人。
但考中舉人的候補官員很多,等候?qū)嵢?,不知道要等多久?/span>
年輕人中舉之后,書也不讀了,事也不做了,眼看做官遙遙無期,便不停抱怨:
“讀了這么多年書,老天不給我出人頭地的機會。”
家里人看他如此頹喪,便讓他去請教學(xué)里的恩師。
年輕人一見恩師就開始大倒苦水。
老師聽完他的苦惱后,拿起一杯水就倒進了他的鞋里。
年輕人一驚:“恩師,您這是做什么?”
老師只說:“今天回去吧,明天再來。”
第二天,年輕人再次來到住所。
老師問他,昨日回去路上感覺怎么樣?
年輕人叫苦不迭:“山路崎嶇,本就難走,加上鞋都濕透了,哪還走得動路??!”
老師笑了笑說:“你一直抱怨,不正像往鞋子里倒水嗎?越抱怨行路越難。”
年輕人恍然大悟,回家之后努力讀書,赴京參加會試,錄取后終于做了官。
這一生,我們會經(jīng)歷很多,有得到,也有失去;有坦途,也有崎嶇山路。
若一味在糟糕的境遇中難于自拔,只裹足不前,逐漸沉淪。
唯有倒掉那些負能量的水,一心向陽,腳下的路才能走得順。
01
停止抱怨
前幾天,看到一個小故事,很引人深思。
一天,一個身世悲慘的男子,逃難到到一個村莊,卻發(fā)現(xiàn)村莊都被洪水沖垮了。
他看著滿目瘡痍的村莊,不禁悲從中來,覺得自己的命運就像這個被沖毀的村莊一樣。
走著走著,他看見了一個面帶微笑的農(nóng)夫,沒有抱怨也沒有悲傷。
男子感到非常奇怪,就去問農(nóng)夫。
農(nóng)夫說:“這些已經(jīng)是無法改變的事了,抱怨也沒有用。”
有偈曰:“憂則天下皆窄,怨則到處為仇。”
人啊,其實沒什么可抱怨的,怨言再多,該吃的苦也得吃,該走的路也得走。
抱怨無一用處,還可能失去改變自己境遇的機會。
孟浩然弱冠之年就憑借一首《春曉》天下?lián)P名,是眾人口中的天縱之才。
但自那以后,他的人生就陷入了低潮。
漫游求仕終不得志,父親離世不在身邊,入京科考名落孫山......
但人生再難他也沒有抱怨,而是一葉扁舟,縱情山水,會友作詩,活成了所有人的艷羨的樣子。
連詩仙李白都贊他:“吾愛孟夫子,風(fēng)流天下聞。”
一星隕落,黯淡不了漫天星河;人在低谷一時,不代表一生沒有機會。
與其抱怨,不如努力同上生長,等待花開。
02
停止悲觀
希臘人曾說:“生活的意義不是你經(jīng)歷過什么,而是你面對生活的態(tài)度。”
人活著,沒有誰比誰更輕松。
樂觀主義者能看見甜甜圈,悲觀主義者只能看到孔中深淵。
小說《羊皮卷》中,有一位叫塞爾瑪?shù)哪贻p女子。
她第一次去到沙漠時,特別沮喪。
因為丈夫奉命到沙漠里演習(xí),留她一個人在陸軍的小鐵皮房子里,炎熱難熬,身邊也沒有一個可以交談的朋友。
于是,她便寫信給父母訴說這種苦悶。
她父親的回信只有短短三行字:
兩個人從牢房的鐵窗望出去,
一個人看到了泥土,
一個人看到了星星。
塞爾瑪感到一絲慚愧,決心改變自己的心態(tài),在沙漠里尋找自己的星星。
沙漠里植被罕見,她就研究耐旱植物生存的原理;
沒有娛樂生活,她就觀察日落日升,欣賞沙漠特有的風(fēng)光;
沒有朋友相伴,她就學(xué)當(dāng)?shù)氐恼Z言,與當(dāng)?shù)孛癖姶虺梢黄?/span>
自那以后,塞爾瑪不再覺得自己身處于“牢房”之中。
最終,她把自己的所思所見記錄下來,還出版了一本暢銷書。
人并非生來就強大,或許我們都曾像塞爾瑪一樣,有著消極脆弱的一面。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在漫漫人生旅途中,不斷強大自己的內(nèi)心,將自己的“玻璃心”打磨成“鉆石心”。
路隨心轉(zhuǎn),境由心造,生命的質(zhì)量,更多取決于我們的心態(tài)。
你若愛,生活處處都是愛;你若恨,生活處處都是恨。
心寬似海,山海皆可平;心若向陽,生活皆可待。
03
停止內(nèi)耗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jīng)歷?
當(dāng)你打算做某一件事情的時候,總會提前想很多。
結(jié)果,考慮得越多,發(fā)現(xiàn)的困難也就越多,心中也就越迷茫。
于是不停地問自己:“我真的可以嗎?”
就這樣,一拖再拖,等到好不容易咬咬牙準(zhǔn)備行動了,又在糾結(jié)應(yīng)該先邁哪條腿。
結(jié)果就應(yīng)了那句老話:“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醒來走原路。”
作家鶴田豐和曾分享過一個自己的故事。
他曾是一位咨詢師,經(jīng)常要舉辦講座。
一開始的時候,他會先定好時間和場地,一切準(zhǔn)備就緒后,再發(fā)邀請函。
但每次一到最后發(fā)邀請函的時候,他就開始打退堂鼓:
“我真的能講好嗎?是不是要再多做些準(zhǔn)備?如果沒人參加怎么辦?”
結(jié)果,辦講座的計劃,一次次都落空了。
后來,他嘗試改掉自己猶豫不決的毛病。
他決定先在網(wǎng)站上發(fā)出講座通知,如果有人報名,再去確定時間和場地。
結(jié)果,有5個人報名。
他一想到既然有人要來參加,那無論講得好不好,這個講座都得辦起來,不能臨時反悔。
就這樣,他的第一場講座成功了。
接下來第二場,第三場......都順利辦成了,觀眾也一次比一次多。
聽過這樣一句話:
“知道卻做不到的各種糾結(jié)背后,其實是我們自己無止境的自我戰(zhàn)斗。”
一個人總是思慮過度,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會產(chǎn)生嚴重的精神內(nèi)耗。
與其一直停在原地憂心忡忡,不如勇敢邁出第一步。
魯國的大夫季文子,每次做事的時候,都要考慮很多次才行動。
孔子聽聞后便告誡他說,考慮兩次,就夠了。
俗話話:“天下之事,總是困于想,而破于行。”
人生不像做菜,不能等所有材料都準(zhǔn)備好才下鍋。
唯有停止內(nèi)耗,步履不停,生活才會向前。
▽
作家賴安·戈特弗雷森說過:
“生活的風(fēng)浪本來就是人生的一部分。”
人無法阻止潮起潮落,卻可以學(xué)會乘風(fēng)破浪。
把所有的不快給昨天,所有的希望給明天,所有的努力給今天。
本文轉(zhuǎn)自于 洞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