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路上聽到一位媽媽教訓孩子:“不管什么原因,那件事情發(fā)生了就是發(fā)生了。”很多孩子為了免于挨訓,會為自己的行為找各種理由,作業(yè)沒做是因為那些題我都會做了,或者做好了但是不見了,或者老師還沒教……也許成熟就是,長大后,我們知道怎么辯解也沒用,于是開始責怪自己。這就是心理內耗的開始。
1967年,45歲的美國作家帕特里夏·海史密斯在日記中總結了十條生存法則。其中第10條可以說是總結了內耗的成因和表現(xiàn),前面幾條可以視為減輕內涵的方法。她說焦慮是因為:內疚、感覺對自己的個人生活和事業(yè)做出了錯誤的決定、疲勞,因為你回頭看時會發(fā)現(xiàn)自己原來是可以省下氣力的,也許還有嫉妒。
反內耗的法則是:
要相信自己在不斷進步。
要相信你已經選擇了最好的生活地點。
要知足。
要盡可能多休息一點,也就是說,別等到精疲力盡再休息。
要相信你在時間和精力允許的情況下,已經創(chuàng)造了奇跡。
準備好對誹謗者做出愉快且禮貌的回擊。
要像運動員一樣,訓練自己在承受壓力之后學會放松。
哈佛商學院教授艾米·埃德蒙森在《正確的錯誤》一書中說,為了從失敗中學習,就不能因為厭惡失敗而憎恨自己、認為自己無能,要原諒自己。“我們所有人經常發(fā)現(xiàn)自己處于不斷變化的環(huán)境中——生活中存在知識來處理特定類型的情況,但生活會向你扔出一個曲線球。例如,在醫(yī)院急診室工作的醫(yī)生和護士,無論多么有經驗或經驗豐富,都可能遇到患者出現(xiàn)以前從未見過的癥狀。飛行員必須準備好應對意外的天氣模式。最有經驗的老師永遠不知道新的一屆學生會帶來什么樣的挑戰(zhàn)。如果你搬到一個新地方或開始一份新工作,你永遠無法確定自己是否會適應。”
在生活中遇到倒霉的事情時,有的人發(fā)泄一下很快就繼續(xù)干別的去了,有的人可能沒法馬上走出來。一定要弄明白,可是你又不是小說家、心理學家,為什么非要把自己的一段經歷當作樣本反復琢磨呢?
這就是兩種性格的區(qū)別,一種是高內耗,一種是低內耗。據(jù)說MBTI 16 型人格中的 NF 型人,即由 Intuition(直覺)和 Feeling(情感)組成的綠色人組合包括:INFJ、INFP、ENFP、ENFJ,這 4 種外交家類型人格喜歡胡思亂想,具有天馬行空的思想和強大的共情能力,因此最容易精神內耗。
2022年,美國心理學家亞瑟·布魯克斯在一篇文章中說,如今許多年輕人習慣于把自己的狀態(tài)形容為“一團糟”,對自己沒有把握,沒有安全感,焦躁。“你經常認為自己比別人認為的更糟糕。心理學已經充分研究過這一現(xiàn)象:一個健康、正常的人總是會更多地關注自己性格中最差而不是最好的一面。大多數(shù)人會以兩種方式進行自我批評。第一種是比較式自我批評,把自己跟他們認為優(yōu)秀的人進行消極的對比。第二種是內化式自我批評,認為他們沒有達到自己的高標準和期望,因此每天都感到很失敗。
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可能是由于“自我-他人認識不對稱”(SOKA),我們能準確地評估自己身上別人看不見的優(yōu)點,而其他人在評估某些其他特征方面比他更準確。研究表明,你能判斷自己是否神經質;你身邊的人能判斷你的智力。因為這種不對稱,一些人覺得,如果承認自己的缺點,別人對它們的評價會更加負面。
“社交媒體鼓勵每個人只發(fā)布快樂的、自我吹捧的東西,從而極大地放大了這個問題。你看到你的朋友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里開心地徒步。他們可能在當天早些時候痛哭流涕或對所愛的人大喊大叫,但你永遠不會知道。沒有人發(fā)帖子說‘我兒子數(shù)學又沒及格。’你對自己的負面偏見與對他人的精心編排的自我呈現(xiàn)進行比較,必將讓你得出結論,你確實過得一團糟。”
破解這種內耗的方法就是,認識到你自我認知上的偏見,以及明白其他人也那么開心、優(yōu)越。
拿自己跟更優(yōu)秀的人比較,或許能讓我們獲得一些動力。別人能忍住不多吃、保持好的身材,為什么你不能?但加拿大學者喬丹·彼得森提醒說:“和他人比較這件事情要小心對待。人們年輕的時候既缺乏獨立也缺少認知,因為還沒來得及積累閱歷與智慧、建立起個人標準,所以只好和他人做比較。當你成年后,你就是一個獨特的存在了。你在財務、親密關系、心理等層面的特定問題,都鑲嵌在你存在的獨特情境中。你的事業(yè)是否適合你,這是一個非常個人化的問題,因為答案也和你生活中的其他細節(jié)息息相關。”
“當你內心的批評家用這種比較來打壓你的時候,他會優(yōu)先選擇一個單一而隨意的比較維度,比如名氣或者權力;然后他會讓你覺得這是唯一重要的維度,你的同事比你表現(xiàn)得更好,但是他的妻子正背著他偷情,而你的婚姻則安穩(wěn)又快樂,誰更成功呢?你仰慕的明星長期酒駕,內心偏執(zhí)盲從,他的生活真的就比你的要好嗎?”
中年女性承擔著一些被認為很平常、很容易做但其實很繁重、很勞心的事務,要讓孩子開心、老人舒心,自己開始健忘、容易發(fā)脾氣,如果持不好家,更容易陷入精神內耗:過度審視和批評自己、糾結于小事和錯誤、希望滿足他人期望、懷疑和責備自己、鉆牛角尖、反芻思維……
美國作家E.B.懷特說:“每個人的生活里都貫穿著一道深藏其下的憂郁脈絡。”生活中重要的東西是“一段音樂、澆巧克力醬的冰淇淋和昏暗的下午結束時的一道陽光。”不用很努力、很成功就能享受到這些重要的東西。
本文轉自于 三聯(lián)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