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汽車巨頭宣布:大降價!
?如果說二月車企“價格戰(zhàn)”中,主角是比亞迪,那么進入三月以來,廣汽似乎有些“搶鏡”。
就在3月6日,廣汽集團旗下傳祺品牌官宣傳祺M6Pro車型售價直降2萬元,現價9.98萬元起,將價格拉進10萬元大關。實際上,這也是廣汽旗下品牌四天內第三度“降價”。
這一幕仿佛與比亞迪春節(jié)后的“四板斧”降價似曾相識。在業(yè)內看來,廣汽跟進“價格戰(zhàn)”也與其銷量陷入瓶頸相關。不過,隨著廣汽“接棒”比亞迪,車圈“價格戰(zhàn)”溫度無疑將進一步升高。
四天內三度“降價”
3月以來,廣汽集團兩大品牌埃安和傳祺接踵官宣推新、降價。
就在3月6日,廣汽傳祺宣布其M6Pro車型與GS3車型均大幅降價。前者售價直降2萬元,現價9.98萬元起,將價格拉進10萬元大關。而后者則降價1.6萬元,價格更是低至不到7萬元,降價幅度接近兩成。
這已經不是廣汽旗下品牌近期首次降價。在3月3日,廣汽埃安就曾宣布,其AION Y Plus星耀版車型正式上市,售價9.98萬元,同樣進入十萬元以內區(qū)間。該車型較此前價格最低車型(11.98萬元),足足降低2萬元。
而在兩天后(3月5日),廣汽埃安又宣布,AION S MAX星瀚版降價2.3萬元。據了解,星瀚版為頂配車型,官方售價為17.99萬元,降價后售價15.69萬元。這一價格僅比入門版車型貴7000元。
實際上,廣汽旗下兩大品牌在四天內三度官宣“降價”,在市場看來,或多或少與銷量陷入瓶頸有關。以廣汽埃安為例,其2月公布的銷量數據為1.67萬輛,同比下滑44.6%,環(huán)比也下滑33.2%。
實際上,埃安銷量從去年5月開始便止步不前,月銷量基本徘徊于4萬至5萬輛之間。而到了去年10月、11月,埃安單月銷量更是下探至4.15萬輛、4.16萬輛。雖然埃安在去年最后一個月實現了4.59萬輛的銷量,但其全年累計實現銷量48萬輛,仍未完成年初既定的50萬輛銷售目標。
當前,埃安已經連續(xù)數月被理想和問界甩在身后。值得一提的是,埃安今年將銷售目標定在80萬輛,其銷售壓力可想而知。
車圈陷入價格混戰(zhàn)局面
廣汽兩大品牌連番降價的動作令人感到似曾相識。在春節(jié)之后,“一哥”比亞迪在十天內,四度舉起“價格屠刀”,令新能源汽車“價格戰(zhàn)”直線升溫。
2月19日,比亞迪秦PLUS榮耀版和驅逐艦05榮耀版上市,最低官方指導價由一年前的9.98萬元,降至7.98萬元。到了2月23日,比亞迪再次推出海豚榮耀版,最低官方指導價則由此前的11.68萬元,降至9.98萬元,持續(xù)加碼“電比油低”的價格戰(zhàn)力度。
而在2月28日,隨著漢、唐榮耀版的正式上市,比亞迪三度“掀桌子”,車圈“價格戰(zhàn)”的戰(zhàn)火逐步蔓延至20萬元區(qū)間。
短短一天后,比亞迪再度向市場拋出宋PLUS榮耀版和海豹DM-i榮耀版,前者起售價價格降至12.98萬元,其中新增的71公里豪華型售價較此前的冠軍版起售價下調3萬元。而后者則價格不到15萬元。
一時間,部分車企跟進。其中,上汽通用五菱、長安啟源、哪吒汽車、吉利汽車等車企快速跟進,下調部分車型價格。
其中,對標秦PLUS的五菱星光PLUS宣布將150km進階版車型價格從此前的10.58萬元降至9.98萬元,同樣進入十萬大關以內。
而長安啟源宣布將官方指導價為8.99萬元起的長安啟源A05起售價下探至7.89萬元起。深藍汽車推出SL03、S7榮耀版,降價1萬元。此外,哪吒汽車旗下多款主力車型全系降價,最高降幅達2.2萬元。
就在3月3日,在廣汽埃安宣布降價的同一天,小鵬汽車也宣布,2024年3月31日前,小鵬G6全系車型限時立減2萬元,優(yōu)惠后售價為18.99萬元起。
汽車央企或將加入“價格戰(zhàn)”
值得注意的是,在3月5日,國資委主任張玉卓在全國兩會上“喊話”一汽集團、東風集團和長安汽車三大汽車央企,表示將對汽車央企的新能源汽車業(yè)務進行單獨考核。
在業(yè)內看來,這也預示未來政策即將給“國字號”車企“松綁”。以長安、一汽、東風為代表的“國字號”車企即將獲得大展拳腳的機會。
某新能源車企人士對記者表示,“電動車市場競爭激烈而導致利潤低,在業(yè)務普遍難以盈利的背景下,幾大汽車央企自然會顧及考核因素。”在他看來,此次“喊話”是為了讓汽車央、國企加速在新能源賽道上轉型。
“如果沒有利潤考核,這些車企可能會放開手腳束縛,” 他表示,如果未來考核央國企車企的市場占有率,其實已經相當于鼓勵上述車企跟進“價格戰(zhàn)”,而這也可能引發(fā)新能源車企之間的“價格戰(zhàn)”進一步升級。
多家機構也認為,隨著“價格戰(zhàn)”持續(xù)升級,新能源汽車也將進一步侵蝕傳統(tǒng)燃油車市場份額,導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將實現進一步提升。
在東莞證券看來,當前新能源汽車上游原材料價格回歸合理水平,給到新能源車企一定成本調整空間,疊加產能擴充帶來的規(guī)模效應優(yōu)勢。該機構預計,對頭部新能源車企利潤空間影響有限,行業(yè)馬太效應將會加劇。
亦有機構認為,由于頭部車企先發(fā)優(yōu)勢較強,在“價格戰(zhàn)”的過程中,自主品牌市場份額將有望繼續(xù)擴大。尤其是具有一體化垂直整合能力的車企,這類布局有助于整車廠掌握核心競爭力和議價權,同時實現降本增效。
本文轉自于 新浪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