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色一区二区三区,日韩欧美国产v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久久久综合日本,jap,免费观看片,2020每日更新国产精品视频

思杰拓才匯云

揭開職業(yè)背債人的暴利生意經:3個月躺賺200萬,代價是“一輩子老賴”

揭開職業(yè)背債人的暴利生意經:3個月躺賺200萬,代價是“一輩子老賴”

 

200多萬現(xiàn)金一摞摞疊起來,把透明茶幾捂得嚴實。這是許旭用3個月“賺來”的錢——他是一個出生在中西部,28歲的縣城青年,也是一名背債人。

 

背債人,是近幾年出來的新詞,過去被稱為“擼口子”,也就是用不同的方式從銀行獲取貸款,罔顧還款成為“老賴”。

 

究其本質,在法律層面上與騙取貸款罪同屬。不過,擼口子賺的是小錢,背債才能“發(fā)家致富”。

 

背債的發(fā)端多數(shù)與樓市相關。樓市下行壓力之下,部分業(yè)主急于拋售套現(xiàn),背債人替他們“背”上債務——業(yè)主解套,背債人拿錢。

 

許旭說,為了桌上這些錢,自己簽下了10多份貸款協(xié)議,利率最低的2.6%,最高的7.2%。但這些他都不在意——因為壓根沒打算還。

 

像許旭這樣的失信人在增多。

 

 

中國執(zhí)行信息公開網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2024年2月1日,失信被執(zhí)行者達839萬人。

 

這839萬人里,就有職業(yè)背債人的身影。

 

時代周報記者調查發(fā)現(xiàn),和許旭一樣的背債人,靠著一套游走在法律界限的吸金哲學和方法論,游走在二三線城市,利用負債,實現(xiàn)了普通人難以想象的財富升級。

 

但許旭更愿意認為,這是一場“賭局”。當然,他認為自己“贏了”:“50萬和100萬看到的世界都是不一樣的,”更何況他拿到的是200多萬,“這是敲門磚,能再上一個階層。”

 

 

成為背債人

 

成為背債人之前,許旭有過猶豫。

 

按照中介的說法,他需要待在指定城市,吃住全包,期間配合完成一系列流程。一般需要2~6個月,之后到手的收益超過百萬。

 

巨大的利誘面前,許旭擔心自己被騙。他先找銀行的朋友咨詢,再去找律師朋友印證,“不能拿你怎么樣。”對方言之鑿鑿的回應成了他背債的助推劑。

 

成為背債人之后,許旭只想一件事:拿到錢之后,該怎樣生活。

 

和許旭一樣,97年出生的陶禮同樣決心成為背債人。

 

他來自南方縣城,中專畢業(yè)后留在當?shù)刈鰪N師。2022年10月,飯店倒閉,他成了縣城里的待業(yè)青年。2023年,他找工作的時候看到了中介發(fā)的帖子:“想賺錢的來,找白戶,一周到手100個。”他主動發(fā)了私信,很快得到回復。

 

 

陶禮第一次知道“背債”。中介告訴他,背債沒大風險,輕松且高收益,也不會被追責。他相信了。倆人約定,在中介的安排下,他“買入”一套價值約400—500萬元房產,付完首付后做二次貸款,套出600萬的貸款。作為“借款人”,陶禮可以分到100萬左右。

 

他不知道剩下的錢去哪了,只知道自己離100萬很近——不過是征信變“黑”。

 

決定下得很快。從私信到電話落實,陶禮花了3天。

 

進入背債人的角色也很快。

 

許旭記得,他帶著6千元生活費抵達目的地時,接他的是背債中介——一位看起來40多歲的矮胖中年人。

 

他被帶到市中心一間三室一廳的屋子,里面有兩個人待了幾個月。許旭被告知,接下來的時間里,該吃吃,該睡睡,保持手機暢通,需要的時候會叫他。

 

許旭問了這兩個“過來人”的情況:一位來自貴州,30歲,父母早逝,奶奶罹患肝癌,急需用錢,繼而走上背債路;另一位對出身三緘其口,只說自己37歲,被車貸、房貸壓得喘不過氣,和妻子正在鬧離婚。

 

一周后,許旭背債的工作開始了。一天下午,中介讓他簽了購房委托書。他看了文件,都是制式模版,購入的房產也是新盤,他都簽了。中介順便把他名下的銀行卡和U盾收走了,說是為了方便打款和制造銀行流水。

 

許旭做好了心理準備。要是被騙,就去報案,把這條產業(yè)鏈給曝光,“大家都別玩。”他事后回憶,這種擔心是多余的。因為在接下來的一個月里,卡里不斷有錢進賬,從幾萬至幾十萬不等。

 

之后的時間里,他窩在屋里憨吃憨睡。中介大約3天來一次,送點生活用品,以及幾百到上千元的現(xiàn)金。

 

很快,“資產”流入——價值180萬元的新房,兩套。不過,除了房產證之外,許旭都沒真正見到過。這些“資產”都是通過中介口述或是以文件的形式傳遞至他的手中。

 

他形容自己像個機器人,文件內容都沒細看,就顧著翻到頁尾,簽上名字。

 

許旭忙活著簽名,貴州室友被帶走了。回來的時候,對方告訴他,自己拿到了200多萬元現(xiàn)金。忙了一天,才分批把錢存了起來。

 

 

從現(xiàn)實里“消失”

 

室友拿到錢后,他們到外面搓了一頓。飯桌上,話匣子打開,許旭也厘清了何為“背債”。

 

按室友的說法,先是經過中介的“包裝”,他“購入”一套價值約為500萬元二手的聯(lián)排別墅,中介為此“墊付”了約150萬元的房產首付。

 

房本到手后,他連著跑了不少銀行做二押,包含國有銀行和商業(yè)銀行,做的貸款產品五花八門,信用貸、裝修貸、經營貸、消費貸。幾項加起來,套取了超過房價總額的貸款。

 

他算過,實際背負的債務是二押的貸款以及房產首付之外的欠款,總額接近950萬元。

 

同樣的操作在許旭身上完美復刻。

 

在許旭的講述中,他經由中介操盤“購入”兩套新房,以此為抵押物進行二押,獲得600余萬元貸款。而那些房產實際是滯銷品,掛牌價格約500萬,但一年來無人問津。中介墊付了購房費用,借著許旭的身份接盤,讓開發(fā)商解套。

 

不同的是,那600余萬元,許旭分到了接近40%,比貴州室友多出了幾十萬。許旭說,這是因為他和中介的上線相識。

 

 

拿到錢的第三天,許旭回到老家。剛到機場,他給中介發(fā)了消息:

 

“到了,放心。”

 

“有錢低調一點,不要太招搖把錢一下子搞完了。”

 

“行。”發(fā)完一個字之后,許旭又接了一句:“謝謝老哥,江湖路遠,有緣再見。”

 

“xxx開啟了朋友驗證,你還不是他(她)朋友。請先發(fā)送朋友驗證請求……”

 

看著手機屏幕上亮起了一行灰色的字跡和紅色感嘆號,許旭低聲罵了一句。

 

不過,拿到了錢,其他都不重要。

 

“有錢有閑”的許旭開始規(guī)劃未來:作為黑戶的生活劇本。

 

用兩張非本人的銀行卡轉移資金,和妻子開個小店,過安穩(wěn)日子;給父母買養(yǎng)老保險,再給他們余些現(xiàn)金;還有一部分,用來投資私人借貸,“據(jù)說利息一年能賺20萬左右”。

 

成為“老賴”,許旭并不覺得這有什么。

 

中介給他留了一段時間,把錢“藏起來”——換掉手機號和社交賬號,停用在線支付。“限高”不能坐高鐵、飛機,他要買輛車。面對催收,他想好了應對說法:反正就是沒錢。

 

陶禮背的也是600萬債務,但他只拿到了100萬現(xiàn)金,只占15%。

 

他覺得自己“虧了”。之前,他在網上查了不少關于背債的信息,有些慌神,想到以后的日子,只看見死水一潭。

 

陶禮試圖找中介討價還價,比如多分一點或是出掉房產套現(xiàn),均被回絕。中介的態(tài)度冷淡下來,完全沒有了最初的熱情。

 

不論如何,當初想要的100萬還是到手了。陶禮想了下,這足夠用一年時間來思考接下來的生活,打工是不會了,或者去其他國家,或是找個地方窩起來。

 

 

為何有利可圖?

 

200多萬到手后,許旭還是沒想通:背債這件事,為什么有利可圖。

 

用中介的話說,他們墊付了房產購置款、房產交易產生的各項稅費,還負擔了背債人在當?shù)氐母黜椣M。在分成比例中,背債人一般拿30—40%,中介20—30%,第三方30—40%。

 

在他們的講述中,第三方通常是指銀行內部人員,他們與放款數(shù)額相關。所以,他們同樣拿走了利潤的大頭。

盡管在許旭們看來,中介的話不能盡信。但背債這件事,與銀行確實有千絲萬縷的關系。

 

時代周報記者調查發(fā)現(xiàn),這事關銀行的貸前審查與審批。

 

背債人提供給銀行的資料,皆是經過中介“包裝”后的真實資產,以此換來更高的貸款資質;銀行工作人員根據(jù)這些真實資料,完成貸款審批。

 

這是一門暴利的生意。

 

有的銀行工作人員按下審核按鍵,背債人就能以其名義獲得上百萬元的資金。各方根據(jù)事前約定,拿走自己的份額。于中介而言,他們一個項目拿的錢并不多,得靠同時運作幾個項目,以獲取高額收益;于銀行人而言,這并不是一筆少數(shù)目,相當于5~10年的收入。

 

浙江某商業(yè)銀行副行長王慶表示,當下多數(shù)銀行信貸部門都有業(yè)績壓力,也會產生壞賬。這確實增加了背債的可行性,也尚無有效的杜絕機制。“但操作風險很大。誰會拿自己的工作當賭注?”

 

高收益意味著高風險。裁判文書網顯示,多數(shù)騙貸案件發(fā)生在2019年前。2013年,有人用假手續(xù)從周村某商業(yè)銀行貸款9筆,共計本金1990萬元。2014年,有人聯(lián)合銀行、房管局等人員騙貸千萬余元,相關被告人被判刑超過4年。

 

近日,國家金融監(jiān)督管理總局處罰象山縣農村信用聯(lián)社11名金融人員,總經理等7人管理員工行為不到位,采用不正當手段發(fā)放貸款,催收處置嚴重不審慎,被禁止終身從事銀行業(yè)工作。

 

近年,背債產業(yè)卷入房貸。

 

2023年12月15日,上海警方破獲一起涉案6000萬元的房貸詐騙案。據(jù)報道,此案中,背債人、黃牛、房產中介、貸款中介、銀行職員等輪番上陣,利用背債人買房騙貸套利。最終,34名嫌疑人被警方抓捕歸案。

 

 

浮出水面之后

 

盡管有嚴密的監(jiān)管,暴利驅使之下,依舊有人愿意入局,爭相“跑馬圈地”。

 

背債中介張新做了四年“生意”。他有個規(guī)矩,“每個月最多做10單,免得被盯上”,在電話里,他語氣輕松地說道,“肯定能做,這東西(背債)有大把人搞了”。

 

當提及風險時,張新更是自信。他自稱,從未被查過。從業(yè)這些年,他經手的背債人,最小的年齡19歲,最大的52歲。

 

他對背債人的入局并不奇怪——賭錢的、做生意虧本的、想暴富的。畢竟,需要錢的,各有各的理由。

 

只是,大部分背債人的結局都不是按照他們最初設想的劇本走。“三、五年,錢就揮霍一空了。“

 

但這只是“生意”,張新不會管這么多。

 

他是這個產業(yè)鏈的底層中介,業(yè)內俗稱為“串串”。主要任務是拉人頭,找到一個背債人,能拿到5—10萬元的提成。張新說,背債人的資料到了手里,他會根據(jù)各地的樓市和放貸情況進行選擇,二、三線城市是首選,其次是新一線。

 

“哪個地方的政策寬松,銀行比較好做,我們就選哪里。”

 

 

不過,張新也有煩惱。這段時間,各個社交媒體上的背債招募信息,無疑讓這條隱秘的產業(yè)鏈浮上水面。稍有留心,便能在社交媒體上找到背債人和中介的足跡,有背債中介形容,“這東西看起來復雜,實際上的操作跟網上購物一樣輕松簡單。”

 

“本來是悶聲發(fā)大財,避開風險?,F(xiàn)在是,大家都想來分一杯羹。”張新說。

 

讓這個產業(yè)鏈走進大眾目光的還有陸續(xù)被曝光的案件。

 

據(jù)指尖新聞2023年12月12日報道,在2020年12月31日,山西潞城農商行為仨90后工薪族“神速”貸款897萬元。案中,月薪大約為3000元的借款人,僅憑幾份文件就從該行貸款299萬元,且在當日成功放款。

 

另據(jù)《中國經濟周刊》2024年1月26日發(fā)布報道,提到象山縣農村信用社11名金融人員違法放貸4.25億元。

 

有媒體曾統(tǒng)計,在過去的2023年,國家監(jiān)管機構共對銀行金融機構(包括各分支機構)開出超2400張罰單,罰沒總金額超27億元,其中信貸業(yè)務是違規(guī)高發(fā)區(qū),開出罰單超千張,涉房融資業(yè)務大額罰單頻現(xiàn)。

 

近段時間,監(jiān)管機構表態(tài),2024年將延續(xù)對信貸業(yè)務的嚴監(jiān)管態(tài)勢,提升“雙罰”(既罰機構又罰人)力度。

 

張新覺得,這一行已經被盯上了。他打算再做幾票就“上岸”。他聲稱,銀行會在今年收緊貸款審核,讓要參與“薅羊毛”的背債人盡快下定決心。

 

“兄弟,考慮的怎么樣了?,F(xiàn)在做的話,一周內就能放款。”對話的最后,他如此說道。

 

(文中許旭、張新、陶禮、王慶,均為化名。)

 

 

本文轉自于  中國經濟周刊

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才匯云網”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0條評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