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了,為什么“上火”的人反而多了?
冬天除了氣溫驟降,連燥感也跟著升級,嗓子疼、嘴角爛、便秘等「上火」現(xiàn)象似乎更嚴重。
明明天冷了,為什么“上火”的人反而多了?
《生命時報》邀請專家,提醒你冬天容易上的幾種“火”,并教你科學敗火方法。
?
受訪專家
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中醫(yī)科主任醫(yī)師、教授 董振華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心血管內(nèi)科副主任醫(yī)師 江海濤
天氣越冷,越要警惕“上火”
提起“上火”,人們最先想到的癥狀就是眼干喉痛、鼻干出血等。實際上,上火在中、西醫(yī)的描述范圍有所差異。
現(xiàn)代醫(yī)學中,上火即炎癥反應,比如眼睛腫痛、咽喉腫痛等;在我國傳統(tǒng)醫(yī)學中,將“火熱”分為兩種:
冬天之所以更容易上火,和以下原因有關:
冬天最容易上3種“火”
冬天人們更加注重防寒保暖,但在御寒的同時,如果不注意適度,就有可能走向反面,誘發(fā)上火。
??烘出來的“燥火”
冬季氣候干燥,北方冬天有暖氣,南方有空調(diào),還有些人會使用電褥子、電暖氣等,這些方式都可能加重室內(nèi)干燥程度。
長期在這種環(huán)境中生活,就會出現(xiàn)“燥火”的表現(xiàn),如嘴唇干裂、咽喉干燥、口渴欲飲等,嚴重時還有干咳。
?吃出來的“濕火”
為了御寒,很多人喜歡吃火鍋、羊肉等食物,肥甘厚味攝入過多時,脾胃因運化不良就會生濕熱,即“濕火”。
表現(xiàn)為口黏口苦、胃脘脹滿、食欲不佳、舌苔黃膩、小便發(fā)黃、大便不暢等。
?凍出來的“寒包火”
一些人發(fā)現(xiàn)自己上火了,就想靠少穿衣服的方法來降火。實際上,上火需要在體內(nèi)疏散、清解,如果靠外面的寒氣來去火,反而容易形成另一個病證——寒包火。
寒包火有兩種表現(xiàn)形式:
不同類型的火,要這樣“敗”
上火的表現(xiàn)多樣,以人體頭面部位多見。診斷上火的標準需要具備1個主癥(頭面部癥狀)或2個次癥(至少1個頭面部癥狀)。
根據(jù)中醫(yī)辨證論治的特點,以上提到的癥狀多以實火為主。
?
還有一部分體質虛弱的人常年作息紊亂、熬夜透支、過度腦力工作,或因疾病特殊用藥,發(fā)生虛火,常表現(xiàn)為低熱、手足心熱、口干盜汗、舌干紅無舌苔,屬于陰虛火旺。
?
從中醫(yī)角度講,冬季上火,多是由于飲食不當所致。按照“火”的虛實類型,可以搭配藥食同源的食物進行降火:
類型 |
藥食同源食物 |
實火 | 菊花、苦丁茶、馬齒莧、穿心蓮、芹菜、番茄、竹筍、荸薺、菱角等;飲食可選擇白蘿卜、冬瓜、油菜、菠菜、莧菜、槐花等 |
虛火 | 枸杞子、百合、銀耳、蓮藕、鴨肉、桑椹子、鱉甲、燕窩等 |
在冬天,建議做到以下幾點避免上火:
喝湯
?
每周喝2~3次銀耳蓮子湯、銀耳百合湯或綠豆湯,天氣若過于干燥,還可以吃些梨、蓮藕、芋頭,以潤燥降火。
冬令進補,可以適當吃些羊肉蘿卜湯,白蘿卜是涼性的,羊肉是溫補的,這樣一綜合就不偏不倚,既能起到補的作用,而且不上火。
多吃蔬果
?
天冷時,人的食欲大增,自制力較差者會不自覺吃多,以至于超出脾胃運化的能力,隨著積攢增多也會導致上火。
?
這種情況,通過清淡飲食、多喝水、多吃蔬果等辦法就可快速緩解。
需要提醒的是,上火時不建議自行吃清熱解毒的藥物,例如金銀花、薄荷、黃連等。
?
這些藥物寒性較大,不清楚自身的體質下貿(mào)然使用,反而會損傷陰精或陽氣,導致陰陽平衡失調(diào),使機體抗病能力下降。
本文轉自于 新浪熱點